一、利变章
拾遗子带着弟子在树荫下休息,弟子望着远处的城池,忍不住问道:“先生常说人性复杂,这世间可有那始终如一、不会背叛的人?”
拾遗子轻轻摇头,说道:“你可听说过吕布的故事?当年吕布在并州时,认丁原为义父,丁原对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可董卓进入京城后,用一匹赤兔马、无数金银珠宝和高官厚禄相诱,吕布便毫不犹豫地杀了丁原,投靠董卓,又认董卓为义父。”
弟子插嘴道:“吕布如此反复,难道就没有一丝愧疚之心?”
“利益当前,愧疚往往就被抛诸脑后了。”拾遗子继续说道,“后来,司徒王允想除掉董卓,知道吕布贪财好色,便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又把貂蝉献给董卓,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吕布为了得到貂蝉,为了自己的利益,再次背叛,杀了董卓。”
“吕布一生,为了利益,多次背叛义父,背叛主公,他的行为虽然为世人所不齿,但也让我们看到,在利益面前,人性中的贪婪和背叛可能会被激发出来。这不是个例,而是人性中潜在的一面,为了利益当叛徒,也是本性之一啊。”
二、权争章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拾遗子与一位鲁国的大夫交谈。大夫满脸愁容地说:“先生,我们鲁国如今动荡不安,庆父之乱让国家不得安宁,这是为何呢?”
拾遗子叹了口气,说:“庆父此人,对权力和利益充满了渴望。鲁庄公去世后,鲁国的君位继承出现了问题。庆父为了自己能掌握权力,先是杀了继位的子般,后来又杀了闵公,试图自己登上君位。”
“他难道就不顾及鲁国的百姓和祖宗的基业吗?”大夫疑惑地问。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会被冲昏头脑。庆父眼中只有权力带来的好处,为了得到它,不惜背叛国家,背叛自己的亲人。他的行为导致鲁国陷入混乱,百姓流离失所。这就是为了利益而背叛的后果,可见利益对人的诱惑有多大,让人不惜做出危害国家和他人的事情。”
三、叛楚章
拾遗子在楚国的集市上,遇到一位曾经在英布麾下的士兵,士兵正唉声叹气地讲述着英布的事情。
“英布原本是项羽的部下,项羽对他不薄,封他为九江王。”拾遗子对旁边的人说道,“可刘邦为了拉拢他,派使者去劝说,许以更多的利益和好处。英布权衡之后,觉得跟着刘邦能得到更多,便背叛了项羽,投靠了刘邦。”
“后来刘邦称帝,封他为淮南王,他本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可他又担心刘邦会削弱他的权力,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他再次起兵反叛,最终落得个失败被杀的下场。”
“英布的两次背叛,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第一次为了更大的权力和地盘背叛项羽,第二次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背叛刘邦。这说明在利益的驱使下,人很可能会做出背叛的行为,哪怕曾经有过恩情,在利益面前也可能不堪一击。”
四、降魏章
在三国时期的荆州,拾遗子与一位当地的老者闲聊,话题聊到了孟达。
老者说:“孟达这人,反复无常,先是投靠刘备,后来又背叛刘备投靠曹魏,真是让人不齿。”
拾遗子点点头,说:“孟达最初在刘璋手下,后来投降刘备,被派去驻守上庸。关羽北伐时,曾向他求救,他却因为与刘封有矛盾,拒绝出兵,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刘备对他心怀不满,他害怕刘备追究责任,便投降了曹魏。在曹魏,他得到了曹丕的重用,被封为新城太守。可曹丕死后,他又觉得自己在曹魏的地位可能不保,于是又想背叛曹魏,重新投靠蜀汉。”
“孟达的多次背叛,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危。他在不同的势力之间周旋,哪方对他有利就投靠哪方,完全不顾及忠诚和信义。这体现了在利益面前,有些人会把背叛当作保全自己、获取利益的手段。”
五、乱唐章
在长安城的街头,拾遗子向一群百姓讲述安禄山的故事。
“安禄山出身低微,却善于逢迎,得到唐玄宗的宠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拾遗子说道,“他看到唐朝内部腐败,认为有机可乘,为了自己的权力和野心,便起兵反叛,发动了安史之乱。”
“他背叛了唐玄宗对他的信任,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元气大伤。”
“安禄山的背叛,就是为了争夺天下最高的权力和利益。他不顾百姓的死活,不顾君臣的情义,只想着自己的野心能够实现。这表明,当利益足够大时,有些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背叛自己的君主和国家。”
六、投清章
在明末清初的山海关附近,拾遗子与一位曾经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交谈。
老人回忆道:“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真是让人痛恨,他这是背叛了明朝啊。”
拾遗子说:“吴三桂当时驻守山海关,面对李自成的大顺军和清军的双重压力。李自成的军队攻打北平,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吴三桂原本打算投降李自成,可听说自己的家人在李自成军中受到虐待,财产被没收,他又转而投靠清军。”
“他以为投靠清军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于是与清军合作,打败了李自成。但他没想到,自己从此成为清朝的臣子,后来虽然被封为平西王,可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朝廷开始削弱藩王的权力。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又起兵反叛,最终失败。”
“吴三桂的背叛,先是为了家人和自己的利益背叛明朝投靠清军,后来又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背叛清朝。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利益在驱动,可见利益对人的影响之大,能让人在不同的阵营之间反复背叛。”
七、附袁章
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天津,拾遗子与一位年轻的学生谈论起陈宦的事情。
学生问道:“先生,陈宦曾经是袁世凯的亲信,为何后来又背叛袁世凯呢?”
拾遗子解释道:“陈宦早年投靠袁世凯,得到袁世凯的重用,被派去四川担任都督。袁世凯称帝后,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各省纷纷独立。”
“陈宦看到袁世凯的势力逐渐衰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便在四川宣布独立,背叛了袁世凯。他的这一行为,对袁世凯的打击很大,加速了袁世凯帝制的失败。”
“陈宦的背叛,是因为他看到跟随袁世凯已经无法获得利益,甚至可能会带来危险,所以选择了背叛。这说明在利益面前,所谓的忠诚有时候是很脆弱的,当形势对自己不利时,有些人就会为了利益而背叛曾经的主子。”
八、背齐章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拾遗子与一位齐国的谋士讨论淖齿的事情。
谋士说:“淖齿作为楚国的将领,被派去救援齐国,却反而背叛齐国,杀害了齐湣王,这是为何呢?”
拾遗子说:“淖齿来到齐国后,看到齐国的混乱和齐湣王的昏庸,便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想在齐国获取更大的利益和权力,于是与燕国等势力勾结,背叛了齐国。”
“他杀害齐湣王,掌握了齐国的部分权力,试图在齐国分一杯羹。但他的行为遭到了齐国百姓和大臣的反对,最终也没有好下场。”
“淖齿的背叛,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权力,不顾自己作为救援者的身份,反而趁机谋取私利。这体现了在利益的诱惑下,有些人会背叛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做出损害他人和国家的事情。”
“他杀害齐湣王,掌握了齐国的部分权力,试图在齐国分一杯羹。但他的行为遭到了齐国百姓和大臣的反对,最终也没有好下场。”
九、离汉章
在汉初的长安,拾遗子与一位宫廷侍从说起英布的另一段经历。
侍从说:“英布后来背叛刘邦,是不是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
拾遗子回答道:“没错。英布被刘邦封为淮南王之后,看到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先后被刘邦诛杀,心中惶恐不安。他担心自己也会落得同样的下场,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权力,便决定起兵反叛。”
“他认为只有通过背叛,才能对抗刘邦,才能保全自己。于是,他聚集军队,与刘邦对抗。但最终,他还是被刘邦打败,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英布的这次背叛,是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安全的考虑。他看到同类的下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选择了背叛。这说明在面临利益威胁时,有些人会为了自保而背叛,哪怕曾经是同一阵营的伙伴。”
十、叛吴章
在三国时期的东吴,拾遗子与一位东吴的老臣谈论步阐的事情。
老臣感叹道:“步阐世代在东吴为官,深受朝廷恩宠,却为何要背叛东吴投靠西晋呢?”
拾遗子说:“步阐担任西陵都督,镇守边境。后来,朝廷对他产生了怀疑,有召回他的迹象。他担心自己回到朝廷后会遭到迫害,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便决定背叛东吴,向西晋投降。”
“他打开西陵城的城门,迎接西晋的军队,给东吴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最终,东吴派陆抗率军讨伐,步阐兵败被杀。”
“步阐的背叛,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自身利益受到威胁,为了避免可能的灾祸,选择了投靠敌国。这表明,当个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哪怕是深受恩宠的大臣,也可能会做出背叛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