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二哥明延的支持后,明昀正式递上了折子,请求朝廷允许工部自筹资金,解决银两短缺问题。
这道折子一上,瞬间引起了朝野震荡。
尤其是户部的官员们反应最大,户部左侍郎范永良称这是一道搅乱国家财政秩序的折子,绝对不能被通过。
而且他认为七皇子明昀不识大体,与民争利,于是奏请圣上严加申饬。
谁都看得出来,一旦这道折子在朝会审议通过,对户部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这些年户部之所以能凌驾于其他四部之上,仅次于掌管人事权的吏部,就是因为户部乃朝廷的钱袋子。
这个钱袋子掌控着国家财政体系的运转,官员们的薪水补贴、工部的营造资金、兵部的整修武备、地方赈灾银两,都需要户部的拨款。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户部的支持,其他部门基本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如果这道折子得到朝廷的批准执行,那以后其他部门也来一个自筹资金,户部的权威何在?
所以为了防止户部的权柄流失,户部官员们对这道折子那是相当反对的。
而其他四部的官员们态度就有点暧昧了,或许大人们打算让工部冲锋陷阵试试看。
如果工部成功,那他们以后也可以摆脱户部的掣肘,自己建立小金库。
隆安帝看罢折子,就把这个事情交给内阁,然后召开一场小朝会议一议此事。
六部九卿的大员们都会参加这场朝会,明昀自然也和其他皇子一样列席。
“都说一说吧?工部此策如何?”
坐在上首的隆安帝看着朝臣们,在明昀身上稍微停留了两秒钟,然后又把目光转到别的地方去。
内阁大臣们还没说话,户部左侍郎范永良当即起身。
他拱手道:“回皇上,此事万万不可!朝廷财政自有规制,各部所需银两皆由户部统一调配。
若工部自行筹银,岂不是乱了朝廷法度?”
范永良话刚说完,工部尚书李凡立马站起来。别看他有六十七了,但瞧着红光满面,精气神十足。
“范侍郎此言差矣,如今工部各处工程银两短缺。工部多次催要,户部却推诿说国库空虚。
若不是户部拖延,工部岂能出此方略?”
李凡这一番话中气十足,他还补充道:“黄河河堤要不要修?运河堵塞要不要修?边境关防要不要修?
如果范侍郎敢说不修,工部立马撤回折子。”
“你……我……”
范永良涨红了脸,但当着皇帝和这么多朝臣的面,他也不敢说这些工程不重要,否则一个奸臣的帽子就被扣上了。
憋了半天,范永良脸色一沉:“李大人,户部并非有意拖延,实在是各地税银尚未解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哼,巧妇?”
李凡讥讽道,“户部每年征收多少税银,银子又花在哪里了,全都没有一个实数。
就凭户部一张嘴,天知道银子都去哪了。”
“你……”范永良勃然大怒,正欲反驳,却被首辅杨敬之抬手制止。
可不能再说下去,银子去哪里大家再清楚不过。李凡反正没几年就致仕了,而且他是老臣,太上皇也不会拿他怎么样。
其他朝臣就不一定了,敢阻挠太上皇享乐?指不定哪天就给你穿小鞋。
“诸位大人,莫要争执。”
杨敬之沉声道:“此事关乎朝廷财政大计,需谨慎考虑。”
他转头看向一直沉默的次辅荀宣:“荀大人,你怎么看?”
荀宣捋须沉吟片刻,缓缓道:“工部自筹银两,确实前所未有。但若真能解决工部资金短缺问题,又不影响朝廷财政,倒也未尝不可一试。”
范永良急道:“荀大人!此例一开,日后兵部、礼部、刑部纷纷效仿,朝廷财政岂不混乱?”
内阁大学士吕启祥淡淡插话道:“范大人多虑了。
工部此次所筹银两,仅用于工部内部事务,并非截留税银。”
范永良一时语塞,但仍不甘心:“即便如此,工部自行筹银,终究有违祖制!”
“祖制?”
吕启祥冷笑一声:“范大人可还记得,太祖皇帝曾言‘因时制宜’?若事事拘泥于祖制,朝廷如何进步?”
范永良被噎得说不出话,只能愤愤坐下。
杨敬之又问一直假寐不说话的户部尚书羊靖川:“羊尚书,你意下如何?”
羊靖川被问话,只能拱手回答:“回元辅,若朝廷支持,下官无话可说。”
杨敬之再度问道:“诸位大人呢?”
见无人反对,杨敬之朝着上首的隆安帝行礼道:“回皇上,臣等均无异议……”
听到杨敬之的话,其余部门的大人们都是看热闹的神色,而户部的大人们则一脸颓然。
此番户部可谓遭受了重大打击,若是之后其他部门都学工部,户部的权威就真的不在了。
就在这个时候,四皇子明辰出列。
“回父皇,儿臣认为此事不妥。”
看到四皇子明辰站出来反对,户部的官员们暗自欢喜。四皇子若反对,此事多半是不成的,朝中江南的官员也会支持四皇子。
隆安帝来了兴趣:“你说说看。”
明辰广袖垂落,行礼时腰间玉佩纹丝不动,这是皇家礼仪教养出的仪态。
“儿臣有两虑。”
他音色清朗,却字字如锥。
“其一,工部掌营造之权,若再持筹银之便,恐有权柄过重之嫌。
河堤、关防等工程动辄调遣民夫数万,若银钱来源不受户部监管,地方官员借机盘剥百姓,该当如何?”
吕启祥闻言皱眉,正欲反驳。
却见明辰已转向工部席位:“李尚书方才言道'天知道银子去哪了',可若工部自筹银两,谁能保证这些银子不会进了某些人的私囊?”
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眼明昀:“七弟年轻气盛,怕是被下面人蒙蔽也未可知。”
明昀面上古井无波,但却在心里盘算着四哥说的话,这些话确实切中要害。
“其二,”
明辰袖中取出一卷账册双手呈上:“儿臣查阅近年盐税记录,发现两淮盐场历年亏空竟达百万两。
若各部皆可自筹资金,这些本该入国库的盐税,是否会被冠以'工部营造'之名截留?”
他目光扫过内阁诸臣:“荀大人方才说'未尝不可一试',可若试出祸端,谁来担这个'贻误国政'的罪名?”
荀宣略微皱眉,他即将接任内阁首辅的消息不是秘密。四皇子此言,似乎在说他不适合接任内阁首辅之位。
此两问切中要害,确实有道理。
坐在上首的隆安帝不置可否,支持工部之策的几位官员面色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