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9:从万元户开始 第4章 知识改变命运

作者:养鱼不养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9 19:12:58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我姓陈,叫陈振生。“

徐建国一脸兴奋地拉着他的往外走,热情得让陈振生有些措手不及。

两人来到国营饭店,在褪色的“为人民服务”标语下坐定。徐建国叫了一份红烧鲤鱼,一盘青菜和两碗米饭,在这物资匮乏的年代已经算得上丰盛了。

徐建国带着几分激动,几分敬畏,颠三倒四地说:“陈同志,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你这水平,在咱们县城,不,就是在整个省城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徐同志,您过奖了。”陈振生笑了笑,“我就是自学了点英语罢了。”

“陈同志,您不是本地人吧?”徐建国一边给陈振生夹菜,一边试探性地问道。

陈振生咽下一口鱼肉,摇了摇头:“我是和平乡公社的,离县城不远。”

“啊?”徐建国一愣,眼中闪过一丝怀疑,“和平乡公社?你是知青?”

“不是,我就是种地的农民。”陈振生直接承认,“只不过我喜欢看外文书籍,跟着牛棚的教授学了一些。”

徐建国连连点头:“自学成才,自学成才啊!国家现在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你这样的人才正是国家需要的!”

陈振生笑而不语。这种场面话他听多了,但他清楚自己的机会来了。

“徐同志,我想问一下,这种翻译工作,报酬怎么算?”

徐建国放下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按照省里规定,翻译费是按字数计算的。普通难度的资料,每千字10元;技术性强的资料,每千字15元;特别复杂的专业资料,每千字最高可以到20元。”

陈振生迅速计算着。这个年代,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元,而农民一年的收入可能还不到两百元。如果他每天能翻译5000字,普通资料就是50元,一个月就是1500元,这在1978年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徐同志,这些翻译任务都是上面下达的计划吧?”陈振生试探着问道。

徐建国点点头:“是啊!现在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重要时期,上面急需各种外文资料的翻译。只是......”

他叹了口气,“咱们这一带懂外语的人才太少了,好多重要资料都堆在那里无人问津。“

陈振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陈同志,“徐建国压低声音说,“您刚才展示的水平,实在是太让人惊喜了。我这里正好有一批从省里下发的科技资料,是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急需翻译。按照规定,这种技术性资料,每千字12元。只是资料比较多,估计得三五天才能完成。如果您能在县城多留几天......”

陈振生心中一动,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但想到家中卧病的母亲,又有些犹豫:“徐同志,这活我很想接,但我妈病得厉害,我得回去看看她。”

徐建国脸上闪过一丝失望:“这样啊......”

他想了想,又道:“这资料确实挺急的。这样吧,我把资料先给您收着,您回家看看情况,然后尽快回来开工,行不?”

陈振生点点头,犹豫了一下又说道:“徐同志,实不相瞒,我母亲病得不轻,需要买药治病。我手头实在是紧,能不能先预支一些工钱?”

徐建国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犹豫。对一个刚认识不到半天的陌生人预支工钱,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他上下打量了陈振生一番,目光中带着明显的怀疑,“陈同志,这个真不好办啊。我们素不相识,这钱是不能预支的......”

陈振生一拍脑袋,从怀里掏出介绍信:“徐同志,这是我们公社开的介绍信。您看,上面有我的名字、住址和公社盖章。您可以留着这个,我保证三天之内一定回来。要是我没回来,您可以直接到和平公社找我!”

徐建国接过介绍信,仔细查看了一番,脸色稍微缓和了些,咬了咬牙:“那好吧,看在你确实有真本事的份上,我破个例。但你得答应我,三天内必须回来开工!”

回到书店后,徐建国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犹豫再三,才数出三十元钱递给陈振生:“这是预支的,您拿着。说实话,这是我做的主,要是您拿了钱不回来,我可就吃不着兜着走了。”

三十元!这在当时已经是普通工人大半月的工资了。

陈振生接过钱,心中一阵激动,同时也感受到了徐建国的信任,“徐同志,您放心,我陈振生说话算话。三天后,我一定回来!”

陈振生收下钱,想起了自己空空如也的家,自己也没有票,凭着上辈子的记忆,想起县城北门外的小巷子里有个“黑市”。在那里,虽然价格高一些,但几乎什么都能买到,而且不需要票。

“徐同志,我还有点事情要办,我们三天后见!”

告别徐建国后,陈振生直奔北门,按照记忆中的路线,拐进一条窄巷。巷子深处,几个衣着普通的人倚在墙边,眼神警惕,正在低声交谈。看到陈振生这个陌生面孔,他们立刻警觉地收起了手中的东西。

陈振生没有贸然上前,而是在巷子里慢慢踱步观望,来回走了几趟,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低声问:“小伙子,找啥?”

陈振生压低声音:“想买点东西,没票。”

男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穿着朴素,稍微放松了警惕:“跟我来。”

他带着陈振生拐进一个更窄的胡同,那里有几个简陋的摊位,摊主们都一副随时准备收摊跑路的样子。

“要啥?”男人问道。

“腊肉、白面、大米,还有白糖。”

男人指了指不同的摊位:“肉在那头儿,面粉大米在这头儿,白糖稀罕着哩,得等会儿,俺给你找个人来。不过价钱比供销社贵老鼻子了,你掂着办吧!”

陈振生点点头:“差不多就成。”

在男人的引荐下,陈振生先来到卖肉的摊位,摊主是个满脸横肉的胖子,裤腰带紧紧勒在肚皮上,一脸的油光。

“嗳呦呦,生面孔啊!“胖子搓着手,压低嗓门,“买点啥?这腊肉可是俺自家宰的年猪,上好的后腿肉,不掺水,老盐腌的,跟供销社那些邦邦硬的肉不是一回事儿!“

买完东西后,陈振生故意多留了一会儿,仔细观察周围的买卖。

有人在卖自家做的豆腐干,咸菜疙瘩,偷偷交易些针头线脑的小商品,甚至还有人在兜售从工厂“顺“出来的物资。

“嘿,老哥,看上啥了?这是从纺织厂弄出来的土布,结实着呢!“一个鬼头鬼脑的年轻人晃到陈振生跟前。

“不用不用,改日吧。“陈振生婉拒了他,但心里却记下了这个人的面孔。

现在供销社和国营商店依然垄断着市场,多数商品严重短缺,但需求却是实实在在的。

凭借上辈子的经验,他清楚地知道,“个体户”很快就会合法化,此时自由交易在民间也越来越活跃了。

陈振生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几个可行的方向:副食品经营(猪肉、鸡蛋、咸菜)、服装加工、小商品批发......但这些都需要启动资金和人脉。

眼下,翻译工作迫在眉睫,只有手里有了钱,才能开始他真正的创业大计。

背着沉甸甸的包袱,陈振生心情愉悦地走出小巷,坐上了回乡的班车。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