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锋初试显奇才
至正十三年春,濠州城的积雪尚未化尽,西北方向的地平线便腾起遮天蔽日的烟尘。探马飞报:元廷丞相脱脱麾下十万大军已至怀远,先锋官贾鲁正率两万精兵直扑濠州!消息传来,钟离山营地顿时炸开了锅,篝火堆旁的士兵们攥紧了手中的刀枪,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都慌什么!”王队正一脚踹在鼓囊囊的粮袋上,震得浮雪簌簌落下,“当年颍州城破时,韩山童大哥何等英雄?咱们郭元帅岂是吃素的!”他话音虽硬,眼神却不由自主地瞟向将台上的郭子兴——这位主帅正与几位将领围在沙盘前,眉头锁得能夹死苍蝇。
朱兴隆蹲在伙房外劈柴,斧头抡得虎虎生风,木柴裂开的脆响里却透着一股焦虑。他眼角余光瞥见弟弟朱重八正踮脚往沙盘方向望,小沙弥的僧衣早换成了打补丁的号坎,袖口还沾着煮粥时溅上的米汤。自去年入冬,这孩子就跟着军帐文书认字,如今竟能看懂些简单的布防图了。
“哥,你看这图,”朱重八忽然凑过来,用树枝在雪地上画出濠州城墙轮廓,“元军若从西门攻,那里护城河最浅;可南门挨着山,咱们能设伏……”
朱兴隆劈柴的手顿了顿,低头看弟弟画的图。那线条歪歪扭扭,却精准标出了几处关键地形——这都是平日里他巡逻时念叨过的,没想到弟弟竟默默记在了心里。“小孩子家懂什么,”他嘴上呵斥,心里却暗自心惊,“快去帮厨,别在这儿瞎掺和。”
朱重八撇撇嘴,却没走开,反而压低声音道:“哥,我昨儿见郭元帅的亲兵往城里运了几筐硫磺,莫不是要……”话未说完,就被朱兴隆一把捂住了嘴。硫磺硝石是军中火器的命脉,这等机密岂是小兵能议论的?
正在此时,将台上忽然传来郭子兴的怒吼:“孙德崖!你竟敢私通元军?!”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孙德崖部的几个将领正拔刀相向,营地里瞬间剑拔弩张。朱兴隆心里咯噔一下——内斗!这节骨眼上竟然起了内讧!
混乱中,朱重八被人流挤得东倒西歪,忽然瞥见一个亲兵模样的人正往马厩跑,怀里鼓鼓囊囊像是揣了封信。“哥!看那边!”他眼疾手快拉住朱兴隆,兄弟俩随即混入暗影中追踪。那亲兵刚要翻身上马,朱兴隆猛地扑过去将其绊倒,朱重八则飞快地扯出他怀里的信笺。
“是……是孙德崖写给贾鲁的密信!”朱重八借着篝火微光辨认着,手指因激动而颤抖,“说愿做内应,献开西门……”
“快!送元帅!”朱兴隆一把拎起亲兵,三人跌跌撞撞冲向将台。此时郭子兴正与孙德崖对峙,钢刀几乎碰到鼻尖。朱兴隆大喊一声“元帅!”竟不顾刀光冲了进去,将密信高举过头。
郭子兴展开信笺,脸色瞬间铁青。孙德崖见状怪叫一声“杀了他们!”麾下将领立刻挥刀砍来。千钧一发之际,朱兴隆将朱重八护在身后,横刀格挡,刀光剑影中只听“铛”的一声脆响,他虎口被震得发麻,却死死护住了弟弟。
“拿下叛贼!”郭子兴怒吼声震全场,亲兵卫队如潮水般涌来。一场内讧被消弭于无形,孙德崖及其党羽被当场拿下,濠州城的上空暂时驱散了阴云。
经此一役,朱兴隆兄弟俩的名字第一次被郭子兴记住。三日后的军事会议上,郭子兴看着跪在帐下的朱重八,忽然问道:“你这小娃,怎知那亲兵要送信?”
朱重八磕了个头,朗声道:“回元帅,小人见他眼神躲闪,腰间佩刀却反绑——寻常亲兵不会如此装束。”他顿了顿,又指了指帐外的沙盘,“且元军若攻西门,必与孙德崖部防区相接,此中必有蹊跷。”
郭子兴闻言抚须而笑,目光在朱重八身上转了几圈,忽然对身旁的文书道:“记下,朱重八,调入亲兵卫队,暂充帐前亲随。”
朱兴隆心中一喜,刚要谢恩,却听朱重八叩首道:“谢元帅提拔,但小人愿随兄长留在前营。”
“哦?”郭子兴挑眉,“前营苦,亲兵卫队可在帅帐听令,多少人求之不得。”
“小人愚钝,”朱重八抬起头,眼神清亮如星,“但知战场方能学真本事。若能随兄长上阵,便是死了,也对得起这身号坎。”
此言一出,帐中将领皆感意外。郭子兴沉吟片刻,忽然大笑起来:“好!有骨气!随你吧!”他看向朱兴隆,“你这弟弟,是块好料,好好带!”
从帅帐出来,朱兴隆重重拍了拍弟弟的肩膀:“傻小子,那是多好的机会!”
朱重八却挠了挠头,咧嘴笑道:“跟着哥心里踏实。再说……”他凑近兄长耳边,“我看那沙盘上的布防,元军只怕另有诡计。”
朱兴隆心中一凛。这几日他也觉得不对劲,元军先锋贾鲁素有能名,怎会只攻西门?难道弟弟看出了什么?
果然,三日后的深夜,正当濠州守军全力布防西门时,城北的九华山忽然燃起冲天火光——元军主力竟绕后奇袭,攻破了防备空虚的北山隘口!喊杀声如同潮水般涌来,钟离山营地顿时陷入混乱。
“重八跟紧我!”朱兴隆拔刀护着弟弟,随着王队正的人马冲向隘口。夜色中,元军的火把如同一条条火龙,映照着铁甲士兵狰狞的面孔。朱兴隆挥刀砍翻两个敌兵,忽然瞥见前方一员元将挥舞着开山斧,所到之处血肉横飞。
“是贾鲁!”王队正大吼一声,挺枪刺去,却被那元将一斧劈断枪杆,反手一刀砍在肩头。朱兴隆见状大吼着扑上前,刀光如电般刺向贾鲁肋下。贾鲁侧身格挡,却不料朱重八忽然从他身后滚过,手中短刀猛地刺向马腿!
“唏律律——”战马吃痛人立而起,贾鲁猝不及防摔落尘埃。朱兴隆趁机一刀劈下,虽被贾鲁的铁甲挡住,却也逼得他连连后退。元军见主将受挫,攻势顿时一滞。
“快!放滚石!”朱重八指着头顶的山崖大喊。早已埋伏在此的红巾军闻言立刻推动巨石,轰隆隆的滚石如雷鸣般砸向元军阵列,惨叫声此起彼伏。
这场混战一直持续到天明,元军终因地形不利而退去。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九华山的废墟上时,朱兴隆拄着滴血的刀,看着身边气喘吁吁的弟弟,忽然发现这孩子的眼神变了——不再是那个躲在他身后的小沙弥,而是染上了一层久经沙场的坚毅。
“哥,你看!”朱重八忽然指着远处的山坳,只见几个流民正抬着担架跑来,担架上躺着的竟是智光长老。原来元军破隘时,长老恰在山中采药,被流矢射中了腿。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智光长老见了兄弟俩,挣扎着要合十,“老衲昨日夜观天象,见将星闪耀于斯,果然应在你们兄弟身上。”
朱兴隆扶着长老,心中却想起昨夜朱重八刺马腹的那一下——那绝非寻常伙夫能有的机变。他忽然意识到,弟弟或许天生就属于这战场,属于这乱世风云。
战后论功,朱兴隆因斩杀元军副将被升为什长,而朱重八虽无斩首之功,却因识破埋伏、献策退敌,被郭子兴特赐了一身新甲胄。当朱重八穿着不合身的甲胄站在他面前时,朱兴隆忽然想起多年前在钟离县,弟弟蹲在地上用树枝写字的模样。
“重八,”他忽然郑重地说,“你该有个大名了。”
朱重八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是啊,从皇觉寺的小沙弥到红巾军的士兵,他早已不是那个需要用“重八”来贱名避祸的孩子了。
“哥替你取个名吧,”朱兴隆望着东方渐亮的天空,仿佛看到了无数冉冉升起的星辰,“就叫……朱元璋。诛灭元朝的璋,璋乃玉器,可做兵器,亦可为国之重器。”
朱元璋低头默念着这个名字,嘴角慢慢扬起一抹微笑。他抬头看向兄长,晨光勾勒出朱兴隆饱经风霜的脸庞,那是他在这乱世中唯一的依靠。
“好,我叫朱元璋。”
濠州城外的烽烟尚未散尽,新的名字已在红巾军中悄然传开。朱兴隆握着弟弟的手,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忽然觉得,无论前路有多少风雨,只要兄弟同心,便无惧这世道的刀光剑影。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个被他亲手取名的弟弟,终将在这乱世的舞台上,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而他自己,也将以长兄的身份,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