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阳风雪聚贤才
至正十四年冬,滁州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城墙垛口挂满了冰棱,在晨光中闪着冷冽的光。朱兴隆裹紧了身上的羊皮袄,踩着没踝的积雪走向帅府,靴底与冻硬的雪地摩擦出咯吱声响。帅府门前的亲兵见了他,纷纷拱手行礼——自朱元璋镇守滁州以来,这位长兄便以“国舅”之尊兼领后勤总管,虽无显赫官职,军中上下却无不敢怠慢。
“哥,你可算来了!”朱元璋的声音从暖阁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朱兴隆掀开门帘,一股热浪夹杂着墨香扑面而来,只见暖阁中央的炭火烧得正旺,朱元璋正与一个身着儒衫的中年男子围案而坐,案上铺满了舆图与文书。
那男子长脸细目,颌下三绺长须,见了朱兴隆便起身拱手:“在下李善长,见过朱大哥。”
“原来是李先生,”朱兴隆连忙还礼,早听说朱元璋近日得了个浙西名士,不想竟是这般儒雅模样,“久仰大名,今日得见,果然风采不凡。”
朱元璋笑着拉朱兴隆坐下,指着舆图道:“李兄刚从和州回来,带来了重要消息——元军主力被脱脱带去攻高邮了,江淮一带防务空虚!”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精光,“哥,你看这和州,控江扼淮,若能拿下,进可图南京,退可守滁州,正是咱们东进的跳板。”
朱兴隆凑近细看,只见和州位于滁州东南,紧邻长江,确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他想起前几日探马回报,说和州守将福寿骁勇善战,城防坚固,不由得皱眉:“和州易守难攻,且元军虽主力东调,周边据点仍有不少兵力,怕是不好打。”
“正因如此,才需奇袭,”李善长抚须笑道,“某已为元帅谋划了一策——可扬言要攻全椒,吸引元军注意力,再派精锐从小道奔袭和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朱元璋点头称是,又看向朱兴隆:“哥,后勤方面可有难处?”
“粮草尚可支撑,但寒冬腊月,将士们的棉衣还差一半,”朱兴隆面露忧色,“滁州府库本就空虚,前几日又开仓赈济灾民,实在……”
“棉衣的事,我已让李兄想办法,”朱元璋从案下拿出一封信笺,“扬州盐商张士诚 recently也扯了反旗,据说是富可敌国。李兄已修书与他,言明借粮借衣,日后必加倍奉还。”
朱兴隆心中一动,张士诚的名号他听过,原是贩私盐的,去年在泰州起义,如今已占据了江北数座城池。只是这等盐商出身的枭雄,岂会轻易借粮?
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李善长微微一笑:“朱大哥放心,张某虽是盐枭,却也知唇亡齿寒之理。如今元廷视我等为眼中钉,唯有联合起来,方能自保。某在信中已言明,若得他相助,日后攻取南京,愿与他划江而治。”
朱兴隆虽不懂这些纵横捭阖之术,却也明白联合抗元的道理。他点点头:“既然元帅与李先生已有计较,我这就去安排粮草转运之事。”
三日后,朱元璋亲率五千精兵,以徐达、常遇春为先锋,按李善长之计奔袭和州。朱兴隆则留在滁州,负责后方调度。送走弟弟的那天,大雪又纷纷扬扬下了起来,朱元璋身披红色斗篷,立马雪原,回头对朱兴隆笑道:“哥,等我拿下和州,接你去长江边看雪景!”
朱兴隆望着弟弟远去的背影消失在风雪中,心中却有些不安。和州守将福寿素有勇名,前几日还听说他在城头斩杀了三名来降的红巾军使者,此去凶险难测。
果然,五日后便有败兵逃回滁州,说和州久攻不下,朱元璋已下令撤军。朱兴隆大惊,正要点兵去救,却见又一骑快马奔来, rider竟是朱元璋的亲卫:“总管!元帅已克和州,命我等回来报捷!”
“怎么回事?”朱兴隆拉住亲卫追问。
亲卫喘着粗气笑道:“元帅前几日是诈败!待福寿开城追击时,常遇春将军率伏兵从侧后杀出,元帅又回军掩杀,现已拿下和州,活捉了福寿!”
朱兴隆闻言大喜,连忙备马赶往和州。入城时只见街道上积雪已被清扫,红巾军士兵严守军纪,秋毫无犯,百姓们竟已敢开门营业,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笑容。
在和州府衙,朱兴隆见到了朱元璋。少年元帅正与李善长、徐达等人议事,脸上虽带着疲惫,眼神却亮得惊人。他身边跪着一人,正是和州守将福寿,虽已被擒,却昂首挺胸,破口大骂:“红贼!要杀便杀,休想我降!”
朱元璋看着福寿,忽然叹了口气:“将军忠勇,某甚敬佩。但元廷暴虐,民不聊生,将军何必为腐朽王朝卖命?”
福寿 spit道:“我食元禄,当为元死!多说无益,速杀我!”
朱元璋沉默片刻,挥手道:“送将军下去,好生看管。若将军想通了,再来见我。”待福寿被带走,他才对朱兴隆苦笑:“哥,这等忠臣,杀了可惜,留着又麻烦。”
朱兴隆看着弟弟眼中的为难,想起当年在皇觉寺,这孩子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如今虽已是一军之主,却仍保有几分仁心。“随你吧,”他拍了拍朱元璋的肩膀,“只要你觉得是对的。”
和州既克,朱元璋便以此为基地,广招贤才,整军经武。李善长为他制定军规,训练文吏;徐达、常遇春等猛将则负责操练士兵,提升战力。朱兴隆则往来于滁州、和州之间,调运粮草,安置流民,将后勤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日,朱兴隆从滁州运粮归来,见朱元璋正在校场观看士兵演练,身边还站着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那汉子豹头环眼,声如洪钟,见了朱兴隆便大声道:“这就是朱大哥吧?俺叫胡大海,久闻大名!”
朱元璋笑道:“胡兄弟原是砀山响马,近日率部来投,甚是勇猛。”
朱兴隆与胡大海寒暄几句,便随朱元璋走进帅府。路上,他想起近日来投的不仅有武夫,还有不少读书人,忍不住问:“重八,你招这么多文臣武将,郭子兴元帅那边……”
朱元璋脚步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郭子兴元帅近日身体不适,濠州军务多由张天佑主持。前几日我派人送去和州的战利品,张天佑竟全部截留,还在信中斥责我‘擅自扩军,目无帅令’。”
朱兴隆闻言大怒:“这张天佑,真是给脸不要脸!当初若不是你打下滁州、和州,他哪有今日?”
“哥,莫要动气,”朱元璋叹了口气,“如今羽翼未丰,还需隐忍。但我已让李善长修书给郭子兴元帅,言明愿以和州粮草换取独立统兵权。”他停下脚步,看着朱兴隆,“哥,你还记得智光长老说的话吗?‘将星闪耀,当有九五之尊’。如今我虽不敢奢望九五之尊,但这江淮大地,终究要由我们自己做主。”
朱兴隆看着弟弟眼中的野心,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钟离县的茅草屋,想起爹娘临终前的嘱托,忽然明白,弟弟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他庇护的少年了。他现在要庇护的,是一个即将改变天下格局的枭雄。
“哥支持你,”朱兴隆用力点头,“只要你心中还有百姓,还有兄弟,哥就永远站在你这边。”
朱元璋握住兄长的手,眼中泛起一丝暖意:“哥,有你在,我便什么都不怕了。”
是夜,和州城下起了今年的第二场大雪。朱兴隆站在帅府的角楼上,望着漫天飞雪,思绪万千。他知道,弟弟的野心不止于江淮,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那虎踞龙盘的南京,那繁华富庶的江南,甚至是那遥远的大都皇宫。
而他自己,作为朱元璋的长兄,注定要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帝王之路上,为弟弟保驾护航,扫清障碍。他想起李善长曾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心中不由得一紧。但他很快又摇了摇头,重八不是那样的人,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兄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友,这份情谊,岂是权力能轻易动摇的?
雪越下越大,覆盖了和州城的每一个角落,也仿佛掩盖了世间所有的罪恶与纷争。朱兴隆裹紧了羊皮袄,目光坚定地望向滁州的方向——那里,有他的根,有他的过往,也有他与弟弟共同守护的未来。他相信,只要兄弟同心,这乱世的风雪终会过去,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