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49 第13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06-29 21:22:4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泰山观雷歌】

雷刀裂八荒,电火照千嶂。

云涛沸天门,海色翻日仗。

危崖崩玉斧,古殿响金钲。

秦皇封禅处,龙气绕青冥。

赏析:

《泰山观雷歌》赏析

《泰山观雷歌》以五岳之巅的雷霆奇观为载体,将自然伟力、历史纵深与天地大道熔铸一炉,在雄奇的意象中展现“天威接帝魂”的苍茫意境。全诗以雷为笔,以山为纸,在八句中铺陈出一场震撼古今的天地交响。

首联“雷刀裂八荒,电火照千嶂”,以开天辟地之势破题。诗人将惊雷喻为“雷刀”,其劈裂“八荒”的动势,瞬间瓦解了天地的浑茫格局,暗合《山海经》中“雷泽有神”的创世想象;“电火”如炽烈的剑锋,照亮千重峰嶂,使泰山在电光中显露出铁骨铮铮的轮廓。这两句以“刀”“火”的刚猛意象,奠定了雷霆作为“天威”象征的雄浑基调,空间上“八荒”与“千嶂”的呼应,更让雷电的力量具有了贯穿古今的洪荒质感。

颔联“云涛沸天门,海色翻日仗”,转向场景的动态铺陈。“云涛沸”三字化静为动,写南天门下云海如沸水翻涌,仿佛雷霆引发了天地间的江海倒悬;“海色翻日仗”则妙在虚实交织——既实写泰山望海时波涛与天光相映的奇景,又以“日仗”(帝王仪仗)喻指云海翻涌如天子旌旗列阵,暗扣泰山“封禅圣地”的帝王气象。雷电之下,云涛与海色交相辉映,使自然奇观与王朝威仪在光影中完成了一次隐秘的对话。

颈联“危崖崩玉斧,古殿响金钲”,聚焦雷霆与泰山地貌的碰撞。“危崖崩玉斧”承首联“雷刀”意象,想象雷神以玉斧劈削崖壁,石破天惊处似有开天辟地的余韵;“古殿响金钲”则以声写势,将雷声比作古乐器“金钲”的轰鸣,回荡在碧霞祠、玉皇顶等千年古殿之间。金石之响与崖壁崩裂之声相互激荡,既凸显泰山“五岳独尊”的坚硬骨相,又让历史建筑在雷霆中焕发出穿越时空的回响,使自然之力与人文遗产形成震撼的共鸣。

尾联“秦皇封禅处,龙气绕青冥”,将笔触切入历史纵深。“秦皇封禅处”直指泰山极顶的封禅台遗址,雷电交加之际,仿佛重现当年秦始皇“刻石颂德,明其得封也”的庄严场景;“龙气绕青冥”则以雷电如龙、游走青空的想象,将自然现象与帝王“龙兴”的谶纬之说融为一体——雷霆既是天威的显现,亦是封禅文化中“君权神授”的隐喻。结句“青冥”二字延展出无限空茫,使雷电的轨迹最终化作萦绕天地的“龙气”,在历史与自然的交汇处,完成了从“观雷”到“悟道”的意境升华。

全诗以“雷刀”为引线,串联起“裂—照—沸—翻—崩—响—绕”的动态链条,在空间上从八荒千嶂聚焦到泰山危崖古殿,再拓展至青冥苍穹;在时间上从开天辟地的神话纪元,延伸至秦皇封禅的历史瞬间,最终归于天地大道的永恒流转。诗人巧妙地将泰山的自然险峻(危崖、天门)、文化符号(封禅、古殿)与雷电的神性力量(刀、斧、龙气)熔铸为“天工与人文共舞”的史诗图景,既展现雷霆劈空的视觉震撼,亦深掘出泰山作为“天地中心”所承载的哲学意味——当雷刀裂空之时,既是自然伟力的宣泄,亦是文明记忆的唤醒,更是天人之际永恒对话的瞬间定格。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