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台的铜钟在卯时初刻撞碎晨雾,闻仲的青铜战靴踏上台阶时,鎏金廊柱上的饕餮纹正将他的影子撕成碎片。昨夜在太庙守灵时,他亲手修补的玄鸟旗角还沾着香灰,而此刻腰间的金鞭,却比往日沉重三分——他知道,今日的早朝,将是他与妲己的正面交锋。
“太师昨夜又去太庙了?“妲己的狐尾披风扫过台阶,指尖划过闻仲甲胄上的刀疤,“臣妾听说,太庙的木主上多了道新刻——'闻仲不忠',“她忽然轻笑,“莫不是先王显灵?“
闻仲的金鞭在掌心碾出红痕,望着妲己发间别着的比干府中玉簪:“娘娘若关心先王,“他的声音像冰锥刺破暖玉,“不妨去看看鹿台底下的忠臣骸骨,“金鞭轻点地面,“他们的血,早把'忠'字刻进了朝歌的砖缝。“
殿内突然响起瓷器碎裂声,纣王的酒盏摔在玉阶上,琼浆沿着闻仲的靴底蜿蜒。“太师这是何意?“纣王的龙袍绣着新纹——九尾狐踩在玄鸟背上,“西岐逆贼勾结诸侯,“他的手指划过案头的加急军报,“你却总替他们说话?“
闻仲单膝跪地,金鞭横在胸前,鞭身云雷纹与殿顶的玄鸟图腾遥相呼应:“臣请为大军主帅,“他的目光扫过纣王腰间的狐首玉佩,“三十日内必取姜子牙首级。“殿中诸侯皆惊,唯有费仲、尤浑交头接耳,袖中露出截教符纸的边角。
妲己忽然倒入纣王怀中,指尖掐住他腕间的紫宫穴:“大王,“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太师上次清君侧,要斩臣妾,“狐尾扫过闻仲的金鞭,“这次怕是要连大王......“
“住口!“闻仲的金鞭突然出鞘三寸,鞭梢流苏在玉砖上烫出焦痕,“臣若想反,“他指向殿外的北海铁骑,“三年前便不会班师回朝。“他忽然解下披风,露出内衬上的三十六道刀疤——每道都对应着一次替纣王挡下的箭矢。
纣王的瞳孔骤然收缩,看见闻仲左肩上的新伤——那是昨夜在太庙,为保护百姓偷偷献上的麦种,被费仲的暗卫划伤的。他忽然想起十五岁那年,闻仲背着他穿过火海,铠甲下的血浸透了自己的中衣。“准了,“纣王的声音突然低沉,“但大军粮草,“他望向妲己,“由费仲大夫调度。“
闻仲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他知道,这是妲己的毒计——费仲掌管粮草,意味着北海铁骑的命脉被掐在截教手中。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叩头:“谢大王,臣请先调二十万大军屯于孟津,“他的目光扫过殿中诸侯,“另请邓九公为副将,统带东夷水师。“
妲己的指尖在纣王胸前划出三道血痕:“邓九公?“她的眼尾金粉碎成寒星,“听说他的女儿邓婵玉,“忽然轻笑,“正与西岐的土行孙眉来眼去呢。“纣王的脸色骤变,手按在剑柄上,却见闻仲的金鞭已指向殿柱:“邓九公三代忠良,“鞭身映出邓九公在北海浴血的画面,“若大王疑他,“声音陡然冷冽,“臣愿以项上人头作保。“
退朝时,闻仲在太庙后巷遇见邓九公,老将军的铠甲还沾着东海的海盐:“太师可知,“他压低声音,“费仲今早派人去截教密窟,“袖中露出半片符纸,“上面写着'断西岐粮道,困闻仲于孟津'。“
闻仲的金鞭轻轻点地,砖缝中渗出的血迹忽然聚成玄鸟形状——那是比干的血魂在示警。“明日你便去东海,“他将先王亲赐的玄鸟玉佩塞进邓九公手中,“用狼首旗调东夷粮草,“目光扫过远处的鹿台,“记住,粮草车必须插三层玄鸟旗,“忽然苦笑,“防的不是西岐,是咱们身后的人。“
是夜,闻仲独自走进兵器库,指尖抚过新铸的“诛逆“箭簇——箭头刻着纣王的生辰八字,这是他无奈的保险。兵器架上,黄飞虎旧部的玄鸟令箭还在,却多了道妲己命人刻的狐尾纹。他忽然听见兵器库顶传来异响,抬头看见哮天犬的影子一闪而过——那是西岐的暗哨,却让他心中一痛。
“太师,“副将黄明抱着舆图闯入,眼中布满血丝,“费仲扣下了十万石周原麦种,“舆图上的孟津渡口被涂成血色,“他说,“声音突然哽咽,“说这是西岐的妖麦,吃了会腹生玄鸟。“
闻仲的金鞭“当啷“砸在兵器架上,震落的箭簇在地面排成“忠“字。他忽然想起出征北海前,姜子牙在渭水送他的那捧麦种——当时他以为是老友私谊,此刻才明白,那是天下百姓的希望。“传令下去,“他的声音像青铜剑入鞘,“让将士们自带三日干粮,“望向窗外的炮烙柱火光,“剩下的,“忽然冷笑,“去鹿台找妲己娘娘要。“
次日校场点兵,二十万北海铁骑的玄鸟战旗遮天蔽日。闻仲望着队列中的飞虎军旧部,看见他们偷偷将狐尾纹甲胄翻成玄鸟纹在内——这是黄飞虎留下的暗号。他忽然解下金鞭,递给黄明:“若我战死孟津,“鞭身的云雷纹与他眼中的火光交相辉映,“用这鞭,替我抽开鹿台的正门。“
纣王的车驾突然驶到校场,妲己的狐尾披风在风中展开,竟比玄鸟旗还要招展。“太师此去,“她的指尖划过闻仲的剑柄,“臣妾备了'饯行酒',“玉壶中渗出的酒液泛着磷光,“愿太师早日凯旋。“
闻仲的鼻尖忽然嗅到硫磺味,那是炮烙柱上的焦尸气息。他接过酒盏,却倒在玄鸟战旗的旗杆下:“这酒,“他的声音混着战马嘶鸣,“待臣斩了姜子牙,“望着妲己骤然变色的脸,“再陪大王喝。“
大军开拔时,闻仲回望朝歌城门,看见城墙上新刻的“闻仲必败“四字——那是费仲用百姓的血写的。他忽然摘下头盔,任由白发在风中飞舞,露出额间三道疤痕,正是当年为保护纣王被东夷箭簇所伤。身后的将士们见状,纷纷捶打胸甲,发出玄鸟清啼般的战吼。
孟津渡口的夜风卷着黄河水腥,闻仲的帅帐中,舆图上的西岐大营用朱砂圈着。他忽然看见帐外闪过熟悉的道袍衣角——是姜子牙的信使,送来半片刻着“周原麦熟“的竹简。指尖抚过竹简便生暖意,他忽然轻笑,这暖意,比鹿台的酒池更烫,比纣王的信任更真。
“太师,“邓九公的密报传来,“东夷粮草已绕过截教水道,“他望着舆图上的狼首标记,“只是费仲的符纸船还在追击。“闻仲的金鞭轻点地图上的“绝龙岭“,那里的地形与当年先王伏击东夷的战场相似:“告诉东夷水师,“他的眼中闪过精光,“把符纸船引进绝龙岭,“金鞭划出弧线,“让截教的妖术,尝尝黄河的水患。“
是夜,闻仲独自登上孟津城头,望着西岐方向的灯火。那些灯火,比朝歌的鹿台更明亮,更温暖,因为每一盏灯下,都有不用害怕炮烙柱的百姓。他忽然解下先王赐的玄鸟纹披风,披在身边冻得发抖的小校身上,少年的甲胄下,竟穿着绣着“闻太师救我“的内衬——那是他母亲临死前绣的。
“太师,“小校忽然跪下,掏出块烤焦的麦饼,“这是我娘用您当年留下的麦种烤的,“饼面上用炭灰画着玄鸟,“她说,等您回来,朝歌的百姓就不用吃带血的粮食了。“
闻仲的喉咙突然发紧,接过麦饼时,发现饼底刻着“盼“字——那是用指甲刻的,比任何刀工都深。他忽然明白,自己征讨西岐,不是为了纣王,不是为了妲己,而是为了这些在炮烙柱下挣扎的百姓,为了让玄鸟旗重新在朝歌的天空飘扬,哪怕这面旗,最终插在自己的坟头。
大军开拔的号角在黎明前响起,闻仲望着麾下的二十万铁骑,知道他们中有半数曾在北海追随自己,有三成是朝歌的百姓子弟,还有两成,是从西岐投诚的商军。他们的眼中,有对纣王的忠诚,有对妲己的恐惧,更有对太平的渴望。而他,必须带着这些目光,走向一场注定艰难的战役。
在帅帐的舆图前,闻仲用金鞭划出最后一道防线,忽然听见帐外传来童谣:“金鞭响,玄鸟飞,闻太师带甲归。“他知道,这是朝歌的百姓在为他祈祷,哪怕他们知道,他此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是闻仲,是先王赐下金鞭的托孤重臣,是商朝最后一根,尚未弯曲的脊梁。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玄鸟战旗上,闻仲翻身上马,金鞭指向西方。他知道,前方是西岐的姜子牙,是八百诸侯的联军,是天下百姓的期盼。而他身后,是纣王的猜疑,妲己的阴谋,费仲的暗算。但他不在乎,因为他手中的金鞭,不仅是先王的恩赐,更是他对天下百姓的承诺——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为商朝搏一线生机,为百姓留一丝希望。
孟津的河水在脚下奔腾,闻仲忽然想起在太庙看见的场景:成汤的木主前,百姓们偷偷献上的麦饼堆成小山。那些麦饼,和小校带来的一样,饼面上都画着玄鸟。他忽然明白,玄鸟的翅膀,从来不是靠纣王的金漆描绘,而是靠百姓的祈愿生长。而他,作为玄鸟的守护者,哪怕要与天下为敌,也要让这只玄鸟,在战火中展翅高飞。
大军行进的脚步声震动大地,闻仲的金鞭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他不知道这场战役的结局如何,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为了百姓,为了先王,为了心中的正义,哪怕最终倒在西岐的土地上,也要让金鞭的光芒,照亮商朝最后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