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校场的青铜点将台在寅时三刻亮起三百盏玄鸟灯,灯影里闻仲的金鞭如游龙摆尾,将“镇国武成王“的杏黄旗扫得猎猎作响。黄飞虎的铠甲还带着昨夜太庙守灵的霜气,望着旗面上被妲己命人新绣的九尾狐纹,掌心的玄鸟令箭硌得生疼——那是三年前他亲手为飞虎军刻的,此刻正被翻在甲胄内侧。
“黄将军,“闻仲的声音穿透晨雾,金鞭梢头的流苏扫过他肩甲的裂痕,“北海之战你断后受的箭伤,“目光落在他腰间未佩的佩剑,“可还能挥刀?“黄飞虎抬头,撞见闻仲眼中一闪而逝的关切,这才惊觉对方鬓角的白发比月前又多了三成。
“末将尚可斩将。“他抱拳时故意让玄鸟令箭露出半角,看见闻仲的瞳孔微微收缩——那是当年在东海,两人共饮时约定的“勿忘初心“暗号。点将台下,二十万大军的玄鸟战旗已按五方八卦排开,唯飞虎军的旗号被换成狐尾纹,却有士兵偷偷在旗角系上红绳,正是西岐百姓祈福的样式。
邓九公的东夷水师在卯时初刻抵达,十二艘狼首巨舰的甲板上,站着三千名头戴鱼尾盔的江淮子弟。老将军的铠甲还滴着海水,却在看见黄飞虎时猛然顿足:“武成王,你竟......“话到嘴边又咽下,目光落在他胸前若隐若现的玄鸟刺青——那是当年在北海,两人共抗东夷时留下的印记。
“邓将军,“闻仲的金鞭轻点水师队列,“东海鲛绡做的帆,“鞭身映出巨舰上的“吊民伐罪“暗纹,“可经得起截教的符水?“邓九公抱拳时袖中滑落半片贝壳,上面刻着“玄鸟衔珠“的图案——这是涂山氏与西岐盟誓的信物,却被他巧妙藏在军报里。
点将台西侧的兵器堆突然传来异响,费仲的亲卫正往粮草车底塞符纸,却被黄飞虎的亲随黄明撞见。“费大夫这是何意?“黄明的佩刀抵住对方手腕,看见符纸上画着啃食麦种的狐妖,“大军未动,先断粮草?“
费仲的紫绶金章在晨雾中泛着冷光:“黄副将这是要造反?“他故意提高声音,引来看守粮草的北海铁骑,“大王有令,“袖中抖出盖着御印的帛书,“西岐麦种皆染妖毒,“指向堆成小山的周原麦袋,“需用截教符水逐一勘验。“
闻仲的金鞭突然劈落,在符纸上烫出焦黑的云雷纹:“费大夫若真关心粮草,“鞭梢扫过他发冠,“昨夜就该去看被截教劫走的三万石粟米。“他转身望向沉默的士兵,忽然解下自己的粮草袋,倒出里面掺着沙砾的麦种:“看见没?“麦种间混着几粒饱满的周原麦,“这是西岐百姓藏在鞋底带来的。“
校场突然响起抽气声,一名伤兵踉跄着跪下,从怀里掏出用布包着的麦种:“太师,这是小人娘临终前塞给我的,“布面上绣着玄鸟啄狐的图案,“她说,吃了西岐的麦,刀枪不入。“闻仲的喉结滚动,伸手接过麦种时,发现布角绣着“黄“字——正是黄飞虎旧部的标记。
巳时正刻,闻仲的令旗终于挥下。二十万大军的脚步声震得校场地砖龟裂,黄飞虎的飞虎军作为前锋,甲胄内侧的玄鸟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路过朝歌城门时,他忽然看见门缝里伸出只小手,递出块烤焦的麦饼,饼面上用炭灰画着展翅的玄鸟——那是三年前他救过的小孩。
“父亲,“城头传来幼童的哭喊,几个被截去手指的孩子扒着女墙,“别打西岐的叔叔!“闻仲的战马突然驻足,望着孩子们胸前挂着的炮烙柱残片项链,金鞭“当啷“垂落——这些孩子的父亲,正是被纣王征去铸炮烙柱的匠人。
费仲的马车在队列中穿行,车窗里飘出截教符纸的硫磺味。他望着黄飞虎的背影,指尖划过袖中伪造的“西岐密信“,上面写着“破商后封黄飞虎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忽然,马车被北海铁骑拦住,邓九公的副将举着染血的符纸:“费大夫,截教妖人试图火烧粮草,“符纸边角印着费仲的私章,“请您随末将回营候审。“
孟津渡口的芦苇荡在申时三刻迎来第一批战船,闻仲的帅帐扎在当年成汤会盟的遗址上。他望着舆图上用朱砂标出的西岐防线,忽然听见帐外传来熟悉的鹰哨——那是西岐水师的联络信号,却被他故意当作北海铁骑的巡逻声。
“太师,“黄飞虎抱着粮草清单闯入,看见舆图上西岐大营的标记旁,画着几簇麦穗,“费仲扣下的麦种,“声音突然低沉,“都是百姓用性命护着的口粮。“闻仲忽然指向舆图上的“绝龙岭“,那里的地形与当年黄飞虎父亲战死的沙场相似:“明日你带飞虎军走左路,“金鞭轻点岭口,“若遇伏兵......“
“末将明白。“黄飞虎的指尖划过舆图上的玄鸟标记,那是闻仲私下画的撤退路线,“太师可知,“他忽然解下铠甲,露出心口的刺青,“这是父亲临终前,用自己的血纹的。“闻仲的金鞭突然轻颤,鞭身的云雷纹与刺青上的玄鸟尾羽重合,发出清越鸣响。
是夜,闻仲独自登上孟津城头,望着西岐方向的灯火。那些灯火比朝歌的鹿台温暖百倍,因为每一盏灯下,都没有炮烙柱的阴影。他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黄飞虎抱着酒坛走来,坛口封着的,正是当年在东海共饮的“玄鸟醉“。
“太师,“黄飞虎的声音混着涛声,“还记得我们在北海立的誓言吗?“倒酒时故意让酒液洒在城头,形成玄鸟展翅的形状,“若商朝气数已尽,“目光落在闻仲鬓角的白发,“我们便一起护着百姓南迁。“
闻仲的酒盏在城头磕出裂痕,望着酒液渗入砖缝,忽然轻笑:“飞虎啊,你我都清楚,“指尖划过砖面上的“盼“字——不知哪个百姓刻的,“这场仗,不是为了纣王,“望向东方渐暗的天际,“是为了让玄鸟旗,“声音突然哽咽,“还能在朝歌的天空飘三日。“
大军开拔的号角在子时响起,闻仲的帅旗率先指向西方。他望着麾下的二十万大军,知道其中有八万是被迫征来的百姓子弟,有五万是黄飞虎的旧部,还有七万,是像邓九公那样,在截教压迫下挣扎的忠臣。他们的甲胄上,有的绣着玄鸟,有的刻着狼首,有的藏着鱼尾纹——这些被纣王视为叛逆的图腾,此刻却在闻仲的帅旗下,组成了最后的护国之师。
孟津的河水在脚下咆哮,闻仲忽然想起在太庙看见的场景:成汤的木主前,供着一碗掺着沙砾的麦饭,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给闻太师“。他知道,这碗麦饭,是朝歌百姓用最后的口粮做的,他们不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负,只知道闻太师出征,或许能让他们多活几日。
当第一颗流星划过天际,闻仲的金鞭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他不知道,在西岐的观星台上,姜子牙正望着同一颗流星,打神鞭与他的金鞭遥相呼应。他更不知道,黄飞虎的亲随正在暗中联络西岐的斥候,将费仲的符纸阴谋刻在麦饼里,随着周原麦种,送往西岐大营。
大军的脚步声震动着大地,闻仲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童谣,那是朝歌的孩子们在唱:“金鞭响,玄鸟飞,闻太师带甲归。“他知道,这童谣里藏着百姓的期盼,也藏着他们的恐惧。而他,只能带着这份期盼与恐惧,走向注定悲壮的征程——为了玄鸟旗,为了百姓,为了心中永不熄灭的正义之火。
在帅帐的舆图前,黄飞虎望着闻仲画下的最后一道防线,忽然发现防线的形状,正是玄鸟展翅的模样。他忽然明白,闻太师早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用自己的身躯,为商朝的百姓,为天下的正义,筑起最后一道防线。而他,作为玄鸟的后裔,作为百姓的将军,无论结局如何,都将追随这面旗帜,直到最后一刻。
朝歌的夜,渐渐被黎明取代,闻仲的大军,已消失在孟津的雾霭中。留下的,只有校场地上的玄鸟灯影,和百姓们眼中的期盼。这场出征,是闻仲的宿命,是商朝的最后一搏,更是天下百姓的希望。无论胜败,玄鸟的翅膀,都将在战火中展翅,飞向属于它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