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关了店门,李秀琴坐在小马扎上,一遍又一遍地数着钱盒里那沓崭新的零钱,嘴角的笑意就没下来过。
她把钱抚平,用皮筋捆好,放进铁盒,又拿出来,再数一遍。
“老李,你掐我一下,我怎么感觉跟做梦一样?”她把钱拍在李卫国面前,“就那点绿豆面面,捣鼓捣鼓,一天就卖了六十多块钱?”
李卫国叼着烟,深深吸了一口,吐出的烟雾都带着一股子扬眉吐气的味道。
“这不叫捣鼓。”他慢悠悠地纠正道,“儿子说了,这叫产品升级,懂不?咱们卖的不是绿豆糕,是‘老街’这个牌子!”
他现学现卖,把李墨白天说的话搬了出来,说得自己都觉得底气足了不少。
李秀琴听得一愣一愣的,虽然还是没完全搞懂,但她知道,儿子是对的。
从那天起,李家杂货铺的氛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李秀琴变了。
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守着柜台,等着客人上门的杂货铺老板娘了。
她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头扎进了后厨,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新战场。
她翻出了压箱底的,当年在食品厂当学徒时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点心的配方和要诀,纸张都泛黄了。
“不行,今天的绿豆蒸得有点过了,口感不够沙。”
“这个桂花酱味道太冲,盖住了豆子的香味,明天换一种。”
她开始对着一堆瓶瓶罐罐自言自语,拿着个小本子不停地记录,比李墨做数学题还认真。
李墨放学回家,经常看到他妈围着围裙,鼻子尖上沾着点面粉,手里捏着一块新出炉的点心,一脸严肃地在品尝。
“儿子,你来试试这个!”
李秀琴把一块新做的、里面夹了红豆沙的绿豆糕递到李墨嘴边,眼神里全是期待。
“我寻思着,光一个口味太单调了。你看,加点红豆沙,是不是更好吃?咱们是不是可以叫它‘心太软’系列?”
李墨尝了一口,豆沙细腻,甜而不腻,和他妈做的绿豆糕简直是绝配。
他看着母亲眼里闪烁的光彩,那是一种沉浸在创造中的,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快乐。
这比他考年级第十八,比他赚再多的钱,都让他感到满足。
“妈,您真是个天才!”李墨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
李秀琴被夸得脸颊泛红,嘴上却嗔怪道:“贫嘴!好吃就行!我琢磨着,咱们还可以试试做点别的,豌豆黄、山楂糕……当年在厂里,我可都是拿过奖的!”
李卫国也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在门口抽烟,偶尔搬搬货和跑跑腿。
他主动承担起了后勤部长兼首席推销员的重任。
每天天不亮,他就蹬着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跑遍城南好几个市场,就为了买到最新鲜的绿豆和品质最好的麦芽糖。
他对这些东西的研究,比研究厂里的零件还上心。
“这家店的绿豆不行,看着饱满,一蒸就烂,出沙率不高。”
“那家老板不地道,麦芽糖里掺了蔗糖,影响口感。”
他回来后,总会跟李秀琴头碰头地开个采购总结会。
店里来了熟客,他也不等人家问,就主动凑上去,从玻璃罩子里拿出一块用油纸包好的绿豆糕,神秘兮兮地递过去。
“老王,尝尝!我家那婆娘亲手做的!纯天然,无添加,吃了不上火,还能降血压!”他吹起牛来,脸不红心不跳。
隔壁面馆的王叔被他唬得一愣一愣的,半信半疑地尝了一口,立马瞪大了眼。
“我操!老李,你家的东西,真他娘的有点东西啊!再给我来两份!我带回去给我家婆娘和孩子尝尝!”
李卫国得意地一扬下巴,那神情,比当年在厂里评上先进工作者还要骄傲。
杂货铺里,一家三口的分工,前所未有的明确和高效。
李墨是大脑,是总策划,负责想点子,定方向。
李秀琴是心脏,是产品研发中心,负责把点子变成实实在在的美味,保证品质。
李卫国则是四肢,是后勤保障部,负责采购、运输和对外公关。
一架小小的家庭作坊式机器,开始高速、精准地运转起来。
这种变化,街坊邻居们都看在眼里。
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话,又有了新内容。
“哎,你发现没?李卫国最近跟换了个人似的,走路都带风!”
“可不是嘛!他婆娘李秀琴,现在天天在厨房里捣鼓,做的点心比百货大楼的都好吃!”
“这还不都是沾了儿子的光!人家小墨那脑子,是真活络!不仅自己有出息,还把爹妈都给带活了!”
“对对对,这话说得在理!以前看老李两口子守着那破铺子,死气沉沉的,现在你再看,那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话,像春风一样,吹进了李卫国和李秀琴的耳朵里。
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比喝了蜜还甜。
他们这辈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老实本分,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别人口中羡慕的对象。
这种被认可,被夸赞的感觉,让他们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事业的乐趣,什么叫人生的价值。
他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真诚。
这天晚上,店铺打烊后。
李墨正在自己房间里刷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门被轻轻推开了。
李秀琴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走了进来。
一股浓郁的鸡汤香味,瞬间驱散了房间里油墨和纸张的味道。
“小墨,学习累了吧?快,喝碗汤,妈特地给你炖的,补补脑子。”
她把汤碗放在桌上,却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站在旁边,看着灯光下儿子专注的侧脸,眼神里充满了慈爱和一点点的好奇。
“儿子,”李秀琴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开了口,“妈问你个事儿,你……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啊?怎么总能想出这些我们想都想不到的好点子?”
她这个问题,憋在心里很久了。
从最开始的冰柜,跑腿业务,再到辅导班,文化角落和现在的绿豆糕。
儿子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精准,那么出人意料,又那么理所当然。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总能提前预知风向,带着他们这艘破旧的小船,一次次地避开暗礁,驶向最富饶的航道。
李墨放下笔,抬起头,看着母亲探究的目光。
他当然不能说自己是重生回来的。
他只是笑了笑,拿起汤匙,喝了一大口鸡汤。
鲜美的热流滑入胃里,暖遍了四肢百骸。
“妈,可能是我书读多了吧。”他找了个最无懈可击的理由。
李秀琴被他这个回答逗乐了,拍了下他的肩膀:“就你贫!”
她看着儿子,眼里的那点疑虑,很快就被浓浓的骄傲和欣慰所取代。
是啊,管他脑子是怎么长的,只要是自己儿子就行了。
李墨看着父母脸上洋溢的,那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笑容,心里被巨大的幸福感填满。
他知道,这才是他重生以来做的最正确,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