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如丝,黄明撑着一把油纸伞,站在青松书院斑驳的石阶前。这座废弃二十年的书院隐没在群山之中,灰白的墙皮剥落,露出里面发黑的砖石,像一具被时间啃噬的骸骨。
“先生真要进去?“带路的樵夫缩了缩脖子,“这地方邪性得很,二十年前那场大火后,再没人敢靠近。“
黄明从袖中取出一锭银子递过去:“多谢引路,剩下的路我自己走。“
樵夫接过银子,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转身离去。黄明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雨雾中,这才转身面对书院。他是受人之托来调查此地——三个月前,一位富商的独子与同窗打赌,夜探青松书院后再未归来。
雨滴顺着伞骨滑落,黄明踏上石阶。木制的大门早已腐朽,半挂在门框上,随着风发出“吱呀“声响,像是垂死之人的呻吟。他伸手推开,一股混合着霉味与奇异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院内杂草丛生,却有一条明显被人踩出的小径通向主厅。黄明眯起眼睛——这书院不该有人才对。
“后生,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沙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黄明猛地转身。一位佝偻老者不知何时站在雨中,白发稀疏地贴在头皮上,浑浊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
“老丈是?“黄明拱手行礼。
老者没有回答,只是伸出枯枝般的手指指向书院:“青松书院有七大传说,前六个尚可活命,唯独第七个...“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夜读生...夜读生来了就再也走不了...“
黄明正欲追问,老者却转身蹒跚离去,很快消失在雨幕中。他皱了皱眉,决定继续探查。沿着小径前行,主厅的门虚掩着,黄明轻轻推开,灰尘簌簌落下。
厅内出乎意料地整洁。八仙桌上没有一丝灰尘,砚台里的墨似乎刚刚研好,甚至茶杯中还冒着热气。黄明伸手触碰杯壁——滚烫。
“有人吗?“他的声音在空荡的厅内回荡,无人应答。
墙上挂着历任山长的画像,最末一幅被火烧去半边,只能看见“林“字姓氏。黄明凑近细看,画像的眼睛似乎跟着他移动。他猛地后退一步,画像却恢复了正常。
“错觉吗...“黄明喃喃自语。
他决定先探查整个书院。东厢房是学生寝舍,床铺整齐排列,被褥却不见踪影;西厢房是藏书阁,书架倒塌,典籍散落一地;后院的厨房灶台冰冷,但水缸里的水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浮尘。
最令黄明不安的是,无论他走到哪里,总能隐约听见翻书声和低语,可一旦他停下脚步,声音便戛然而止。
天色渐暗,雨势加大。黄明决定在主厅过夜。他点燃随身携带的蜡烛,烛光在风中摇曳,将他的影子拉长投在墙上。突然,他注意到墙上不止他一个人的影子——还有一个矮小的影子站在他身后。
黄明浑身汗毛倒竖,缓缓转身。身后空无一物。
“七大传说...“他想起老者的话,决定整理已知线索。从书院现状来看,这里显然有人定期打扫,但方圆十里无人居住;茶杯中的热茶、水缸的清水都表明“某人“或“某物“不久前还在这里活动。
入夜后,书院的气氛更加诡异。风声穿过破损的窗棂,发出如泣如诉的呜咽。黄明强迫自己保持清醒,但连日赶路的疲惫还是让他昏昏欲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朗朗读书声将黄明惊醒。他猛地坐起,蜡烛早已熄灭,月光透过破窗洒落一地银霜。读书声清晰地从西厢房传来,是稚嫩的童声,整齐划一,仿佛有许多孩子在一起诵读。
黄明轻手轻脚地向西厢房移动。每走一步,木质地板都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当他靠近藏书阁时,读书声突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沙沙“的翻页声。
他屏住呼吸,从门缝向内窥视。月光下,数十本摊开的书悬浮在半空,书页无风自动。更可怕的是,地上出现了一个个湿漉漉的小脚印,从书架延伸到各个角落,仿佛有一群看不见的孩子正在找书。
黄明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就在这时,一本书“啪“地合上,所有声音戛然而止。悬浮的书册纷纷坠落,小脚印也消失不见。
他长舒一口气,正要退回主厅,后背却撞上了什么。冰冷的触感透过衣衫传来,黄明僵硬地转身,对上了一张惨白的脸——那是个约莫十岁的男孩,穿着二十年前式样的学童服装,双眼只有眼白,嘴角却挂着诡异的微笑。
“先生,我的《论语》找不到了。“男孩的声音如同从水下传来,带着空洞的回响。
黄明强自镇定:“你...是青松书院的学生?“
“林山长说,背不出书要受罚。“男孩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自顾自地说,“但火好烫啊...我们都背出来了,为什么还要罚我们?“
黄明突然明白了什么:“二十年前的大火...不是意外?“
男孩的笑容扩大了,嘴角几乎裂到耳根:“第七个传说...夜读生永远背不完书...“他的身体开始扭曲变形,“先生要留下来教我们吗?“
黄明后退几步,撞翻了烛台。火焰瞬间窜上窗帘,火势迅速蔓延——与二十年前如出一辙。在火光中,他看见越来越多的学童身影浮现,他们手捧燃烧的书本,齐声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黄明夺路而逃,冲出书院大门时,他回头望去。熊熊烈火中,一个高大的身影站在主厅中央,手持戒尺,正是那幅被烧毁的画像上的林山长。火焰吞噬了他的轮廓,却传来他嘶哑的笑声:“背不出来...就永远留下...“
雨不知何时停了。黄明跌跌撞撞地下山,背后传来书院坍塌的巨响。当他回到山脚的村庄时,天已微明。
“先生...您回来了?“昨天的樵夫惊愕地看着他,“二十年来,您是唯一一个从青松书院活着回来的。“
黄明脸色苍白:“那第七个传说...夜读生...“
樵夫面露恐惧:“二十年前,林山长为了科举功名,将七名背不出经书的学童锁在藏书阁...那晚莫名起火,所有人都说听见孩子们在火中背书的声音...“他压低声音,“后来有人说,看见书院夜里亮着灯,传出读书声...但进去查看的人都没再出来...“
黄明望向山上——在晨光中,青松书院的废墟上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仿佛香炉中未尽的余烬。
黄明在村中客栈休整了三日,每夜闭眼便见那学童裂至耳根的笑容。第四日清晨,他决定重返书院废墟——那樵夫的话像根刺扎在他心头,二十年来无人生还,为何唯独他能逃脱?
雨后的山路泥泞难行。黄明拨开沾满露水的灌木,忽然踩到一块硬物——半截埋在土里的青铜香炉,炉身刻着“丙戌年青松书院制“。这是二十年前的器物,可炉内香灰尚温,三支线香才燃到一半。
“有人在祭祀...“黄明捻起一撮香灰,突然听见头顶树梢“喀嚓“轻响。抬头望去,一只乌鸦正歪头盯着他,鸟喙叼着半张焦黄的纸片。
纸片上是一列工整小楷:“丁卯日酉时三刻,西厢房第三楹...“后半截已被烧毁。这字迹黄明认得——三日前委托信上正是这般笔迹!可委托人分明说其子失踪已三月,如何能近日在西厢房留下字条?
书院废墟比三日前更显破败,主厅梁柱倾颓,唯有那幅烧剩半边的林山长画像诡异地挂在正堂。黄明用树枝拨开焦木,突然踢到个铁匣子。匣锁已被烧化,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七块木牌——皆是灵位,却无姓名,只刻着天干地支。
“丙寅、丁卯、戊辰...“黄明数到第七块时,耳边突然响起细碎脚步声。七个湿漉漉的小脚印凭空出现在灰烬里,绕着他排成一圈。最靠近他的脚印慢慢浮现出字迹,灰烬被无形之力推开,显出“甲子“二字。
“甲子...“黄明猛然想起樵夫的话,二十年前大火正是甲子年!怀中铁匣突然变得滚烫,他失手跌落,七块木牌“哗啦“散开。其中“甲子“牌裂成两半,露出里面蜷缩的蜈蚣干尸。
“沙沙“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黄明回头看见焦黑的梁木上渗出细密水珠,这些水珠滚落时竟带出血色,在满地灰烬上汇成七道血溪。血溪流过之处,焦土里钻出密密麻麻的蜈蚣,每只背上都有朱砂写的字——全是《论语》片段!
“学而时习之...“童声合唱突然在头顶炸响。黄明抬头看见烧剩的房梁上蹲着七个黑影,它们齐刷刷举起焦黑的手臂,每只手里都攥着燃烧的书页。火光照亮了它们空洞的眼眶——那里没有眼球,只有不断涌出的蜈蚣。
最矮小的黑影“咯咯“笑着跳下来,黄明认出是那夜索要《论语》的学童。它歪头从耳洞里抽出一条蜈蚣,蜈蚣在它掌心扭动着组成一行字:“山长要见你“。
后院突然传来“咚“的钟声。黄明循声穿过断壁残垣,看见一口倒扣的青铜钟。钟身刻满密密麻麻的名字,每个名字都被利器划破。钟下压着具白骨,右手骨死死攥着块玉牌——正是委托信上描述的富商传家玉佩!
“我儿...终于...“嘶哑的哭声从钟内传出。黄明倒退两步,眼睁睁看着白骨自行拼合,爬向青铜钟。就在白骨触到钟体的瞬间,整口钟突然立起,钟内壁赫然用血写着七条书院传说——前六条都被划去,唯有第七条“夜读生“三个字鲜艳如新。
“原来如此!“黄明突然明白过来,“所谓七大传说,是七桩命案!“他扑向钟内想要细看,却听见“吱呀“一声——那具白骨竟自己撞响了铜钟!
钟声里,整座书院废墟开始震颤。焦土中浮出七具小棺材,每具棺盖上都钉着块木牌。黄明眼睁睁看着“甲子“棺的盖子缓缓滑开,里面蜷缩的孩童干尸突然坐起,腐烂的嘴唇一张一合:“先生...找到我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