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运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好也罢,恶也罢,通通都是自然运化的自然产品而已。
拾遗子带着弟子周游四方,走到濠州地界时,看到一片荒废的田地。弟子指着断壁残垣问:“先生,这里为何如此破败?”拾遗子坐下来说:“你可知道,多年前这里有个叫朱元璋的孩子。他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和兄弟都在饥荒中饿死了,只剩下他孤孤单单一个人。”
弟子皱着眉头说:“这也太可怜了,难道上天就不能可怜可怜他们吗?”拾遗子摇摇头:“造化自然,哪里会怜悯贫苦人呢?你看朱元璋,家里人都没了,他只能去做放牛娃,后来又当了和尚,四处讨饭。可他并没有被穷苦打倒,反而在乱世中慢慢崛起,带着军队南征北战,最后竟然当上了皇帝。”
“这是为什么呢?”弟子追问道。拾遗子说:“因为自然不会因为谁穷就多给些好处,也不会因为谁惨就网开一面。但人自己可以争气,朱元璋在那样的绝境里,没有等着别人来救他,而是自己努力寻找出路。所以啊,贫苦只是一时的处境,人能不能成事儿,还得看自己有没有那份心气和行动。”
二、耕织章
在西周的一个村庄里,拾遗子遇到了一位愁眉苦脸的农夫。农夫蹲在田边,看着干旱的土地直叹气。拾遗子走过去问:“大哥,你这是怎么了?”农夫抬头说:“先生,今年大旱,田里的庄稼都快干死了,家里还有老老小小等着吃饭呢,这可怎么办啊?”
拾遗子坐在田埂上,说:“我给你讲个道理吧。你看这老天,它不会因为你家里有老人孩子要养,就多下几场雨。就像去年,隔壁村发大水,好多人家的房子都被冲毁了,他们难道就该受这份罪吗?造化自然就是这样,不管你是穷是富,该干旱就干旱,该发水就发水。”
农夫无奈地说:“那我们穷人就只能等死吗?”拾遗子笑着说:“当然不是。你看那边山脚下,有几户人家早就在挖水渠,把山上的泉水引到田里来。他们的庄稼现在长得可好了。你啊,别光坐着叹气,赶紧想想办法,去挖挖井,或者找找其他水源。自己不努力,光指望老天怜悯,那是没用的。”农夫听了,点点头,站起来就去拿工具挖井了。
三、商道章
春秋时期,在宋国的集市上,拾遗子遇到了一个失意的商人。商人坐在自己空荡荡的摊位前,一脸沮丧。拾遗子走过去,问道:“老板,你的货物呢?怎么摊位上什么都没有?”商人叹了口气说:“先生,前段时间我运了一批丝绸过来,没想到路上遇到了劫匪,货物全被抢光了,我现在血本无归啊。”
拾遗子说:“我知道你心里难过,但你想过没有,这世道就是这样,造化自然不会因为你是个小商人,就保护你的货物不被抢。就像那些住在河边的渔民,遇到狂风大浪,渔船被打翻,鱼也跑了,他们难道就该自认倒霉吗?”
商人说:“那我该怎么办呢?难道就这么算了?”拾遗子说:“当然不是。你看集市那头,有个商人每次运货都会雇几个强壮的保镖,还会选择安全的路线。虽然多花了些钱,但货物总能安全到达。你这次吃了亏,下次就要长记性,想办法保护自己的货物。自然不会怜悯你,但你可以自己想办法应对危险。”商人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四、匠作章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拾遗子来到一个铁匠铺。铁匠铺里,一个年轻的徒弟正在擦眼泪,老师傅在一旁唉声叹气。拾遗子问:“发生什么事了?”老师傅说:“先生,这孩子的父亲是个木匠,前不久上山砍树,遇到了山体滑坡,被埋在了下面,没救过来。这孩子现在没了父亲,家里又穷,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
拾遗子看着年轻徒弟说:“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但你要明白,造化自然不会因为你失去了父亲,就给你送来钱财粮食。就像山上的树木,不管有没有人需要,该倒的时候就会倒,该被风吹折的时候就会被风吹折。”
徒弟抽泣着说:“那我以后该怎么办呢?”拾遗子说:“你父亲是个木匠,你从小跟着他学手艺,现在你要把这手艺好好学精。你看老师傅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打制铁器,你可以一边在这儿做工,一边继续钻研木匠手艺。等你手艺好了,自然会有人来找你做活儿,日子也能过下去。不要指望别人可怜你,要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徒弟听了,擦了擦眼泪,开始跟着老师傅认真学起了手艺。
五、求学章
汉代的时候,拾遗子在长安城遇到了一个书生。书生穿着破旧的衣服,手里拿着几卷竹简,坐在街边的石头上唉声叹气。拾遗子走过去问:“年轻人,你为什么叹气呢?”书生说:“先生,我家里穷,没钱买书,也没钱请老师,想读书却没机会,这可怎么实现自己的抱负啊?”
拾遗子说:“你看那皇宫里的藏书阁,里面的书成千上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去读。再看那乡间的私塾,有些老师虽然有学问,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交得起束脩。造化自然不会因为你想读书就把书送到你面前,也不会因为你穷就给你安排好老师。”
书生说:“那我就只能放弃读书了吗?”拾遗子笑着说:“当然不是。我听说有个孩子,家里穷,白天要干活,晚上就借着月光读书,后来成了很有学问的人。你可以去大户人家做仆人,一边干活一边偷偷读书,也可以去书院帮工,趁机听老师讲课。只要你自己有决心,总能找到读书的机会。自然不怜悯贫苦人,但人可以自己创造机会。”书生听了,眼睛一亮,起身去寻找读书的机会了。
六、渔猎章
在唐代的一个沿海村庄,拾遗子看到一群渔民坐在沙滩上发愁。原来最近海上风暴不断,很多渔船都被损坏了,渔民们没法出海打鱼,家里的粮食也快吃完了。一个年长的渔民说:“先生,你说这老天怎么就这么狠心,不让我们出海打鱼,我们可怎么活啊?”
拾遗子说:“大海有它自己的脾气,风暴来了,不会管你是不是靠打鱼为生。就像山上的猎人,遇到大雪封山,猎物都躲起来了,他们也只能饿肚子。造化自然就是这样,不会因为谁的生活艰难就网开一面。”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一个年轻的渔民问。拾遗子说:“你们看,那边的山林里,有很多野果和野菜可以采摘,还有一些小动物可以捕猎。暂时不能出海,就先在陆地上找些吃的。同时,大家一起动手修补渔船,等风暴过去了,再出海打鱼。不要只等着大海平静,自己也要主动想办法度过难关。”渔民们听了,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去采摘野果,有的去修补渔船。
七、畜牧章
元代的时候,拾遗子在草原上遇到了一个牧民。牧民牵着几匹瘦弱的马,一脸愁容。拾遗子问:“大哥,你这马怎么这么瘦弱啊?”牧民说:“先生,今年冬天特别冷,草原上的草都被大雪盖住了,马没有草料吃,都快饿死了。我家里还有一群羊,也快撑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啊?”
拾遗子说:“草原上的冬天,向来是寒冷又残酷的,不会因为你有多少牲畜就变得温暖。就像那些住在沙漠边缘的人,遇到干旱,庄稼颗粒无收,他们也只能面对困境。”
牧民说:“那我只能看着我的牲畜一个个死去吗?”拾遗子说:“当然不是。你看远处的山谷里,有一些背风的地方,还有一些干草可以收集。你可以带着你的牲畜去那里,一边寻找干草,一边想办法储存一些食物。同时,你也可以向其他牧民请教,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度过这个寒冬。自然不怜悯贫苦人,但人可以自己想办法在困境中生存。”牧民听了,谢过拾遗子,带着牲畜向山谷走去。
八、市井章
明代的苏州城里,拾遗子看到一个卖茶汤的老汉在墙角抹眼泪。拾遗子上前询问,老汉说:“先生,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卖茶汤,赚的钱只够勉强糊口。最近官府增加了赋税,我实在交不起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拾遗子说:“这世道的赋税徭役,就像那夏天的暴雨,不会因为你是个穷苦的百姓就少下几分。就像那些在田里劳作的农民,遇到蝗虫灾害,庄稼被吃得精光,官府的赋税却一点也不少。”
老汉说:“那我一个老头子,又能怎么办呢?”拾遗子说:“你看巷口的王老汉,也是卖小吃的,他除了卖茶汤,还学会了做几种点心,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你可以试试在茶汤里加点新的配料,或者再卖点别的小零食。自己多想想办法,增加点收入,才能应对这越来越重的赋税。自然不会怜悯你,但你可以自己想办法让日子过得好一些。”老汉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九、百工章
清代的景德镇,拾遗子走进一家瓷器作坊。作坊里,一个年轻的工匠正在摔打陶泥,一脸的愤懑。拾遗子问:“小伙子,你怎么这么生气啊?”工匠说:“先生,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做出来的瓷器被官窑挑三拣四,大部分都不合格,工钱也没拿到多少,家里老婆孩子都等着吃饭呢。”
拾遗子说:“官窑选瓷器,就像那大自然筛选万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不会因为你家里穷就降低标准。就像山里的树木,长得歪歪扭扭的,自然会被砍伐当柴烧,只有笔直粗壮的才能成为栋梁之材。”
工匠说:“那我就只能一辈子受穷吗?”拾遗子说:“当然不是。你看那些有名的瓷匠,哪个不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不断改进自己的手艺,才做出精美的瓷器。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研究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艺,把瓷器做得更加精美。等你的手艺好了,自然会有人愿意出高价买你的瓷器。自然不怜悯贫苦人,但人可以通过提升自己来改变命运。”工匠听了,眼神变得坚定,开始认真地研究起制瓷工艺来。
十、师道章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拾遗子在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了一位老师。老师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正在给几个孩子上课。下课后,拾遗子问老师:“先生,这里条件这么艰苦,你为什么还坚持教书呢?”老师说:“这些孩子家里都很穷,如果我不教他们,他们就一辈子没文化,只能继续受穷。可我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
拾遗子说:“这乱世之中,战火纷飞,民生疾苦,造化自然不会因为这些孩子可怜就给他们送来知识和希望。就像那些在战场上流离失所的百姓,没有人会主动给他们一个安稳的家。”
老师说:“那我该怎么办呢?难道要放弃这些孩子吗?”拾遗子说:“当然不能放弃。你看,虽然条件艰苦,但你可以带着孩子们在田间地头上课,用身边的事物教他们知识。你还可以发动乡亲们,一起捐些粮食和书本。只要你有这份坚持,孩子们就有希望。自然不怜悯贫苦人,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身边的人带来希望和改变。”老师听了,眼里泛起了光芒,更加坚定了自己教书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