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沌章
世人皆苦,只是程度不同。
拾遗子带着弟子们走到一片山林深处,只见树木郁郁葱葱,山间溪流潺潺。有弟子忍不住问道:“先生,这世间万物各有其形,各有其性,究竟是为何呢?”
拾遗子便说起了从前的故事。在很古老的时候,有个地方叫混沌之境,那里住着一个名叫混沌的人。混沌没有七窍,看不见日月星辰,听不到风雨鸟鸣,却过得十分自在。他的身体就像一团浑然天成的元气,与周围的山水草木融为一体。
当时,有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他们觉得混沌没有七窍很奇怪,就商量着要帮混沌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一窍,到了第七天,七窍终于凿成了。可就在这时,混沌却死了。弟子们听了都很疑惑,拾遗子说:“混沌本就属于自然,他的存在方式是上天赋予的。那两个人强行改变自然规律,看似是帮助,实则是伤害。就像皇帝虽然尊贵,掌握着天下大权,但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混沌因为被改变而失去生命,这就是违背造化自然的后果。”
二、祈雨章
在夏朝的时候,天下大旱,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下雨。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百姓们每天都在焦急地盼望着雨水。
拾遗子来到都城,看到皇帝正带着大臣们在祭坛前祈祷。皇帝满脸愁容,对身边的大臣说:“如今干旱如此严重,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这可如何是好?”大臣们也都唉声叹气,没有办法。
拾遗子走上前去,对皇帝说:“陛下,您贵为天子,也在为这干旱而发愁,可见这世间的苦难从来不会因为身份的高低而有所偏袒。就像这干旱,不仅百姓们要忍受庄稼绝收的痛苦,您也要承受治国的压力。”皇帝听了,点点头说:“先生所言极是,可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天下百姓免受这干旱之苦呢?”拾遗子说:“万物自有其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您可以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积蓄水源,这样才能在干旱的时候有应对之策。一味地祈祷,不如实实在在地做事。”皇帝若有所思,开始下令组织百姓修建水渠。
三、晏子章
春秋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里,繁华热闹。但在繁华的背后,也有许多百姓生活困苦。
拾遗子遇到了晏子,两人便聊起了天下大事。晏子说:“如今齐国虽然强大,但国内仍有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而贵族们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这实在是不公平。”拾遗子说:“这世间的苦难本就是多样的,百姓们为了生计奔波劳苦,贵族们也有他们的烦恼。比如君主,要操心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生活,压力也不小。就像那天空中的太阳,看似光芒万丈,却也有落下的时候;皇帝再尊贵,也终有一死。”
正说着,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路边乞讨,而不远处的一个贵族公子正坐着华丽的马车,衣着光鲜。晏子叹了口气说:“先生说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苦。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百姓少受些苦。”拾遗子点点头:“正是如此,顺应自然,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才是治国之道。”
四、贾谊章
汉代的时候,贾谊年轻有为,很受皇帝的赏识。但他也常常为国家的命运担忧。
拾遗子来到贾谊的住所,看到贾谊正在书房里翻阅典籍,眉头紧锁。贾谊见到拾遗子,连忙起身相迎,说:“先生,如今国家看似安定,实则有很多隐患。诸侯势力强大,百姓生活并不富足,我该如何为陛下分忧呢?”
拾遗子说:“你心中有家国天下,这是好的。但你要知道,造化自然,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皇帝虽然高高在上,却也不能违背自然法则。就像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国家也有兴衰更替。百姓们苦于赋税徭役,诸侯们苦于权力争斗,皇帝苦于国家安定,只是苦难的程度不同罢了。”贾谊听了,若有所悟:“先生是说,我应该顺应自然,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国家发展的政策,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拾遗子笑着说:“正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让不同的人都能减少一些苦难。”
五、耕者章
在一片绿油油的田地里,拾遗子遇到了一个正在耕作的农夫。农夫满头大汗,正在辛苦地劳作。
拾遗子走上前去,问农夫:“老人家,你每天这么辛苦地种地,为的是什么呢?”农夫擦了擦汗,说:“为了一家人能吃饱饭啊。现在赋税又重,收成好的时候还能勉强糊口,要是遇到天灾,那就更难了。”
拾遗子说:“你觉得皇帝会像你一样辛苦吗?”农夫笑着说:“皇帝住在华丽的宫殿里,吃着山珍海味,怎么会像我们这样辛苦呢?”拾遗子摇摇头说:“你错了,皇帝也有皇帝的苦。他要操心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生活,每天要处理很多大事,压力比你想象的还要大。就像这天地万物,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也都有自己的苦难。只是有的人的苦难显现在外面,有的人的苦难藏在心里。”农夫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来不管是谁,都有自己的苦啊。”
六、杜甫章
唐代的长安城,繁华依旧,但安史之乱后,百姓们的生活变得十分困苦。
拾遗子遇到了杜甫,看到杜甫正在为百姓的遭遇而写下一首首悲凉的诗句。杜甫对拾遗子说:“先生,你看这长安城,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如今却满目疮痍。百姓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苦难何时才是尽头呢?”
拾遗子说:“杜甫啊,你心中有百姓,这是难得的。但你要知道,造化自然,世间的苦难从来不会停止。皇帝虽然想让天下太平,但也抵不过战乱的发生。就像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国家也会经历兴衰成败。百姓们苦于战乱,皇帝苦于失去江山,只是苦难的形式不同罢了。”杜甫叹了口气说:“先生说的对,我只能用我的诗句来记录百姓的苦难,希望能让后人记住这一切。”拾遗子说:“这就够了,你的诗句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百姓的疾苦,也能让皇帝知道自己的责任。”
七、苏轼章
宋代的时候,苏轼被贬到黄州,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却能在苦难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拾遗子来到黄州,见到苏轼正在江边钓鱼。苏轼见到拾遗子,笑着说:“先生,你看我现在虽然被贬,生活清苦,但能每天欣赏这江景,钓钓鱼,也算是一种快乐。”
拾遗子说:“苏轼啊,你能有这样的心态很好。但你要知道,这世间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你被贬谪,心中有委屈和不甘,这是苦;皇帝把你贬谪,也有他的无奈和考量,这也是苦。就像这江水,有时平静,有时汹涌,生活也总是充满了起伏。”苏轼点点头说:“先生说的对,不管处于什么境地,都要学会顺应自然,乐观面对。就像我现在,虽然生活清苦,但能在这自然中找到宁静,也是一种幸福。”
八、赋税章
元代的时候,赋税繁重,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拾遗子来到一个村庄,看到百姓们都愁眉苦脸的。有个百姓对拾遗子说:“先生,我们每年都要交很多赋税,家里的粮食都快交完了,这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拾遗子说:“我知道你们的苦,可你们知道吗?皇帝也有皇帝的难处。他要维持国家的运转,需要大量的钱财,这就不得不向百姓征收赋税。但赋税太重,百姓们承受不了,就会怨声载道,国家也会不稳定。这就像一个天平,一边是国家的需要,一边是百姓的承受能力,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百姓们听了,说:“先生,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拾遗子说:“你们要团结起来,向官府反映你们的困难,让他们知道你们的承受极限。同时,也要相信造化自然,一切都会有改变的时候。”
九、海瑞章
明代的时候,海瑞以刚正不阿著称,他经常为百姓伸张正义。
拾遗子见到海瑞时,海瑞正在审理一个案件。案件的双方,一方是富有的地主,一方是贫穷的农民。地主强占了农民的土地,农民无奈之下只好告状。
海瑞问拾遗子:“先生,你说这世间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平呢?富人欺压穷人,穷人生活困苦,这该如何解决呢?”拾遗子说:“海瑞啊,这世间的不公平是因为每个人的欲望不同。富人想要更多的财富,就会欺压穷人;穷人想要生存,就会受到压迫。但你要知道,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有自己的苦难。富人担心财富被夺走,穷人担心生计问题,皇帝担心国家安定,只是苦难的表现不同罢了。”海瑞说:“先生说的对,我作为官员,就是要维护正义,让百姓少受些不公平的待遇,让这世间的苦难少一些。”
十、战乱章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战火纷飞,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拾遗子来到一个战乱后的村庄,看到到处都是废墟,百姓们面黄肌瘦,无家可归。有个老人对拾遗子说:“先生,这战乱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我们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去生命。”
拾遗子叹了口气说:“老人家,这战乱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和争斗。军阀们为了权力和地盘,互相攻打,受苦的却是百姓。但你要知道,不管是军阀还是百姓,都在这战乱中承受着苦难。军阀们担心自己的地位和生命,百姓们担心家人和生计,皇帝(如果有的话)也担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造化自然,万物都有其规律,战乱终会结束,但在这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承受相应的苦难。”老人听了,眼中泛起了希望的光芒:“希望先生说的对,战乱早点结束,我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拾遗子说:“只要我们顺应自然,不被欲望所驱使,总有一天会迎来和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