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子·神异篇·神工录》收录了鲁班、墨子、蔡伦、诸葛亮、刘晔、马钧的部分事迹与传说。
【鲁班·工锯】
相传鲁班有一次接受了鲁国国君修建大宫殿的任务,需要大量木材,他便让徒弟们上山砍伐。
当时用斧头伐木,进度很慢,鲁班为此绞尽脑汁。一天,他为了抄近路上山,沿着陡坡的羊肠小道攀爬,手被茅草划破了。他感到很惊奇,仔细观察后发现茅草叶子边缘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齿儿,正是这些小齿割破了他的手。
鲁班受到启发,想到如果用金属做成带齿的长条,应该能把木头锯开。于是,他发明制造了金属的锯子,大大提高了伐木的效率。
【鲁班·墨斗】
鲁班看到母亲裁衣服时,用一个粉袋划,受到启发创造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
墨斗刚做好时,鲁班每次弹线,都得请母亲帮忙捏住墨线的一头。后来母亲建议他做个小勺子代替自己捏墨线,鲁班很快做成了一个,从此一个人就能够弹墨线了。
木工师傅们为了纪念鲁班的母亲,把这个小勾子叫“班母”。
【鲁班·石桥】
相传元朝时,赵州城南有一座石桥是鲁班建造,坚固无比。鲁班建成此桥后夸口说古今再也没有第二座桥可以相比。
这话被本地姓张的神仙听到了,张神仙骑驴来到桥下,问鲁班自己过桥时桥是否不会晃动,鲁班表示肯定。结果张神仙骑驴上桥后,石桥摇动起来,仿佛要倒塌。鲁班见状,忙跑到桥下用两手托定石桥,使其坚固如初。至今桥上还留有张神仙所骑驴的头尾和四足痕迹。
不过,实际上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工匠李春建造的,鲁班造赵州桥是民间传说。
【鲁班·飞鸢】
鲁班婚后不久,便被高僧请去凉州修造佛塔,因思念家中新婚妻子,他受飞鸟启发,造出精巧木鸢。安上机关后,每晚收工,鲁班乘上木鸢敲击机关三下,便能飞回敦煌家中,天不亮又乘木鸢返回凉州。
日子久了,妻子有了身孕,向鲁班父母说明缘由后,老父亲好奇,也想乘坐木鸢体验一番。
鲁班告知父亲,近处少击机关木楔,远处则多击。结果老父亲贪远,多击木楔,木鸢一路飞到吴地。
吴地百姓见天上落下怪物,上面骑着白胡子老头,误以为是妖怪,竟将老父亲乱棒打死,木鸢也被砍坏。
鲁班久等父亲不归,四处寻找,得知噩耗后,气愤不已,回到肃州雕了个手指东南方的木头仙人,使吴地大旱三年。
后来吴地百姓前来赔罪,说明误杀经过,鲁班深感内疚,砍断木仙人手臂,吴地才降下甘露。
经此一事,鲁班觉得造木鸢致父亡、造木仙人让百姓受苦,便将木鸢和木仙人都付之一炬,从此二者失传。
【鲁班·长行马】
鲁班心灵手巧,造出了能自动行驶的木制长行马,类似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完工后,为博母亲欢心,他让母亲率先试驾。
母亲满心欢喜地登上长行马,可不知是鲁班疏漏未设刹车,还是刹车突发故障,长行马启动后竟停不下来,一路疾驰而去。
鲁班焦急万分,四处寻找,却始终不见母亲的踪影,母亲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鲁班懊悔不已。
【鲁班·缺一门】
鲁班凭借着超凡技艺,编写了记录精湛木工手艺及奇妙机关术的《鲁班书》。
然而,传说他新婚不久,就因被征召去远方做工,思念妻子的他制造出能靠咒语飞行的木鸢,得以常回家相聚。
一次,怀有身孕的妻子好奇乘上木鸢,飞行中突然分娩,污血玷污了木鸢,致使法力消失,妻子和腹中孩子双双坠亡。
痛失至亲的鲁班,陷入了无尽的悔恨与悲痛之中,他将对自己和命运的愤懑,化作了一个决绝的诅咒,加诸于《鲁班书》上——
凡是研读、修习这本书的人,命中定会缺失一门,在“鳏、寡、孤、独、残”中饱受折磨。
自此,《鲁班书》也被称作《缺一门》,其神秘莫测又令人畏惧的名声,在民间代代流传,使得众多人对书中蕴含的神奇技艺,既向往又忌惮。
【墨子·比巧】
相传墨子与鲁班在风筝山比巧。鲁班制作的飞鸢能三日不下,而墨子制作的木车载荷行动如飞。此外,鲁班又在文殊寺抽取银杏树中心板,二人还在鲁山西南边锤白云山骆驼峰刻石对弈,巨石因此被称为棋盘石。
【墨子·木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墨子花费三年时间制成木鸢,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不过,这也体现了墨子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墨子·止攻】
技艺高超的鲁班为楚王制造了攻城云梯,准备攻打宋国。
墨子听闻后,裂裳裹足行十日十夜到达郢都。他先以雄辩折服楚王,随后与鲁班在楚王面前展开兵棋推演。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鲁班九设攻城之机变,都被墨子九拒之,最终成功阻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展示了墨子卓越的工匠技艺和军事防御智慧。
【蔡伦·造纸】
蔡伦在朝为官时,因看到公文写在竹简上十分笨重,便决心造出轻便、便宜、易于保存的写字材料。
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剥桦树皮,觉得桦树皮光滑轻便,是写字的好材料,可带回家写了字后,发现干了的桦树皮表层皱巴巴,字也变形了,只好放弃。
后来,他在朋友家乡看到一群小孩从池子里掏出稠浆质晒干玩,得知是人们把弹花后剩下的烂棉花等杂物扔进死水潭,时间长了变成的。蔡伦拿过来研究,发现这东西可以写字,于是把它带回府中。
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将棉织物变成浆糊状,晾晒出薄棉花皮片子,并将其命名为“纸”。
【蔡伦·在野】
蔡伦造出的纸虽然诞生了,但粗糙不柔软光滑,为了专心试验造纸,他向皇上上表章请求辞职,皇上起初不准,蔡伦多次上表,最终皇上含泪批准。
蔡伦来到白水淮沟河,请了帮手昼夜造纸,造出的纸越来越好,名声也越来越大,买纸的人络绎不绝。他便让帮手各自设厂培养学徒,推广造纸技术。
后来皇上要蔡伦回朝复职,蔡伦再次推辞,皇上只好让他常住民间造纸。
【蔡伦·纸神】
蔡伦后来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宫开造纸厂,因名声太大,几百年后被降到西方凡间造纸,所以西方的造纸术比中国晚了几百年。
这个传说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和虚构元素,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诸葛亮·报恩塔】
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以此试探东吴的实力。
宝塔顶上的铜葫芦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难以找到能做铜葫芦模型的人。
城门口三个面目丑陋、目不识丁的皮匠,不服诸葛亮想寻东吴开心,聚在一起花了三天三夜,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葫芦样子,再用牛皮开料缝成大葫芦模型,最后将其埋在砂里浇铜水,成功制成铜葫芦,让诸葛亮不敢小看东吴。
【诸葛亮·渡江】
曾经诸葛亮带兵过江,江水湍急且多礁石,普通竹筏和船只难以通过。三个做牛皮活的皮匠献策,让诸葛亮买牛,把牛从肚皮下整张剥下,封好切口后让士兵往里吹气做成牛皮筏子,这种筏子不怕撞,诸葛亮依计顺利过江,之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广为流传。
【诸葛亮·木牛流马】
诸葛亮为解决北伐时蜀汉兵员不足、粮草匮乏的问题,决定制造木牛流马。他召集蜀汉工匠开始紧张制作,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工匠们对木牛流马能否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产生疑惑,诸葛亮虽用信念激励工匠,但内心也压力巨大。
木牛流马逐渐成型时,工匠们发现其稳定性不足易翻覆,诸葛亮亲自上阵,在底部加装重物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在战场上,因敌军强大火力,木牛流马遭遇重创,诸葛亮最终决定果断撤退,虽计划未完全成功,但保住了蜀汉实力。
【诸葛亮·神刀】
蒲元是诸葛亮手下的能工巧匠,在诸葛亮的倡议下,他可能是木牛流马的主要发明人之一。
此外,他还奉蜀主刘备之命,采用金牛山之铁,“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刃,列七十二炼,柄中通之,兼有二字”,为刘备“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
在诸葛亮出兵斜谷时,他还奉命打造了三千口刀,其打造的刀极其锋利,技术水平神乎其神。他曾说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大金之元精,让人取蜀江水来淬刀。取水者取回的水被他发现掺了涪水,取水者最终承认因害怕受罚而掺水。
刀铸成后,用竹筒装满铁珠封好,举刀一砍,应手断开,如同砍草,被称为神刀。
【诸葛亮·连弩】
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决定发明一种新型武器。他观察了当时的弩箭,发现普通弩箭发射速度慢,且一次只能发射一支箭,在战场上的杀伤力有限。
于是,诸葛亮召集了军中的能工巧匠,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终于发明了诸葛连弩。这种连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强大,让敌军防不胜防。
传说诸葛亮曾在战场上使用诸葛连弩,给魏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魏军将领张郃就是被诸葛连弩射杀的。
还有说法称,诸葛亮临终前对姜维面授机宜,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兵书中制作了十连弩并用在战场上,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甚至不战而降。
【诸葛亮·馒头】
诸葛亮在南征孟获时,大军来到泸水河边,由于瘴气弥漫,河水湍急,士兵们无法渡河。
当地百姓说,河中有河神,需要用人头祭祀才能平安过河。诸葛亮不愿杀生,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让士兵们宰杀牛羊,将牛羊肉包入生面团里,捏成圆形,再粘上头发,抹上红颜料,做成假人头的样子。
然后,诸葛亮设坛祭祀,将假人头抛入河中,百姓们信以为真,不再阻挠蜀军过河。
诸葛亮对当地百姓说,日后渡河只需用这种面团包肉馅的吃食祭祀河神即可。这种吃食最初被称为“瞒头”,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馒头”。
【刘晔·霹雳车】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军队修筑土山,制造木质橹楼,居高临下向曹操军队阵营射箭,曹军士兵在营中都得举着盾牌走路以防被射中。
谋士刘晔见状向曹操献计,制造可将石块抛掷到远处的抛石机。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工匠连夜赶造数百具抛石机,称为“发石车”。
当袁军士兵爬上橹楼想要继续向曹营放箭时,曹军“发石车”抛出的石块将橹楼悉数击毁。由于“发石车”发射的石块击中橹楼时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袁军士兵将其称为“霹雳车”。
后来经过三国曹魏的马钧改进,投石车进一步完善。
【马钧·织绫】
三国时,原来的织绫机操作十分笨重,五十条经线的织绫机有五十个脚踏操纵板,六十条经线的则有六十个。
马钧看到工人操作如此劳累且效率低下,便决心改良。
他深入研究后,将织机一律改为十二个脚踏板,不仅使织机更精致、简单适用,还让生产效率提高了四、五倍,织出的提花绫锦花纹图案奇特、花型变化多端,受到丝织工人的广泛欢迎,也为中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基础。
【马钧·水车】
马钧在京城洛阳任职时,看到城内有块坡地适合种蔬菜,却因无法引水浇地而闲置。
于是他动脑筋发明了翻车,也就是龙骨水车。
这种水车利用人力,通过齿轮原理汲水,能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它轻快省力,连儿童都能转动,而且在雨涝时还能向外排水,“其巧百倍于常”,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被中国乡村历代沿用。
【马钧·还原】
东汉张衡曾制造过指南车,但方法失传。
马钧对传说中的指南车极有兴趣,虽面临没有资料和模型的困境,仍苦钻苦研、反复实验,最终运用差动齿轮的构造原理制成了指南车。
无论战车如何翻动,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南,让满朝大臣敬佩不已。
【马钧·百戏】
有人进献给魏明帝一种造型精美的木偶百戏,但木偶不能动作。
马钧用木头制成原动轮,以水力推动使其旋转,通过传动机构让上层陈设的木人都动了起来,有的击鼓、有的吹箫、有的跳舞等,动作复杂且变化无穷,巧妙程度远超原来的百戏木偶,展示了他对水利和机械传动原理的熟练掌握与巧妙利用。
【马钧·改良】
马钧看到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后,认为还有改进空间,经他改进后,连弩功效可提高五倍。
此外,他还在原来作战用的发石车基础上,设计出轮转式发石车。
这种发石车利用木轮,装上机械带动轮子飞快转动,可把大石头接连不断地发射出去,能连续把几十块砖瓦射出几百步远,威力巨大,克服了传统发石车单发、效率不高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