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天下 第66章 养心殿问责

作者:赵墨涵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09 18:07:4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养心殿内,鎏金蟠龙香炉中升腾起的龙涎香,丝丝缕缕,在初秋午后略显清冷的日光里缓缓缭绕,试图为这肃穆的空间增添几分暖意与宁神。

然而,那馥郁沉静的香气,此刻却丝毫驱散不了殿内弥漫的凝重气氛,仿佛空气本身都凝固成了沉重的铅块。

工部尚书李凡与七皇子明昀,一老一少,并肩跪伏在光可鉴人的青玉地砖上。额头几乎触碰到冰凉坚硬的玉石表面,那份寒意似乎能透过皮肤,直抵心底。

两人皆屏息凝神,姿态恭谨至极,等待着御座之上那位掌握着帝国最高权柄之人的发落。

案前的隆安帝,单手支着下颌,另一只手修长的手指,正以一种近乎恒定的节奏,轻轻敲击着名贵的紫檀木案几。

笃、笃、笃……声音不大,却在这落针可闻的殿宇内清晰可闻,每一下都仿佛敲在跪伏之人的心弦上。

他深邃的目光落在窗外几竿被风吹得摇曳的斑竹上,神情竟比二人预想中要平静许多,既不见雷霆震怒,也无半分焦虑不安,只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沉静。

“都说说看,此事该如何解决?”

隆安帝的声音终于响起,不疾不徐,语调平稳,如同在询问一件寻常政务。

然而,这平静的话语却让殿内的空气又沉凝了几分,无形的压力更甚。

李凡花白的胡须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他深吸一口气,率先开口,声音带着老臣特有的沉稳,却也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启禀皇上,臣奉旨督办,已查明津门府数起蜂窝煤致人伤亡惨案之根源。涉事之蜂窝煤,并非出自工部官坊,皆因民间私人作坊仿制工部蜂窝煤所致。”

他顿了顿,似乎要积蓄力量,声音略微提高了些。

“这些仿制品,工艺极其粗糙,煤饼疏松易碎,掺土过多,燃烧时极易产生过量毒气。

加之百姓初用此物,不知其性,或紧闭门窗,或置于狭小之处,通风不畅,才酿成此等惨祸。”

他再次停顿,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恳切地伏身道:“臣恳请皇上降旨,严厉查封全国此类私制蜂窝煤作坊,以绝后患。

同时,责成各地官府,广贴告示,详述蜂窝煤之利与使用之忌,宣讲安全之法,务必使百姓家喻户晓,免受其害。”

隆安帝的目光终于从斑竹上收回,缓缓扫过跪在地上的李凡,却依旧未置可否。

殿内只余下香炉内炭火轻微的噼啪声和皇帝手指敲击案几的笃笃声,更显压抑。

“小七,”

隆安帝突然转向明昀:“你怎么说?”

明昀闻声,立刻挺直了跪伏的上身,拱手行礼,年轻的声音清朗而坚定,在这凝重的氛围中如同一股清泉。

“回父皇,老尚书所言,切中要害,儿臣深以为然。私人作坊粗制滥造,确为祸首,严厉取缔、加强宣导,势在必行。”

他话锋一转,目光清澈:“然则,儿臣以为,蜂窝煤此物,确有其利。其价廉易得,火力持久,远胜柴薪,于贫寒之家越冬取暖,实乃一大善政。

其获利之广,前景之阔,有目共睹。若朝廷一味打压私营,强令禁绝,恐非长治久安之策,或……或会重演两淮盐事之局面。”

两淮盐事四个字一出,隆安帝敲击案几的手指骤然停住。

他眼神倏地变得锐利如鹰隼,直直刺向明昀。

两淮私盐之患,盘根错节,屡禁不绝,耗费朝廷无数心力财力,他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利害。

若非当年与太上皇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共识与平衡,以其心腹能臣林如海身为贾府女婿这层敏感的身份,又如何能得此重任,远赴扬州去梳理那团乱麻?

这其中的权衡与妥协,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你说,该怎么办?”

隆安帝的语气陡然转冷,殿内的温度仿佛也随之骤降,那平静之下的威压如同实质。仿佛明昀若此刻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良策,便要承受天威之怒。

明昀感受到那目光中的压力,却并未慌乱。

他再次深深一揖,条理清晰,声音依旧沉稳:“儿臣愚见,可分三步而行。

其一,如老尚书所奏,对此次津门惨案涉事之私营作坊,必须严惩不贷,以雷霆手段查封,主犯枭首示众,从犯流徙充边!

此乃向天下昭示朝廷之态度,人命关天,不容轻忽,亦为后续施政立威。”

他语速平稳,却字字铿锵。

“其二,此事背后,必有为谋暴利而罔顾人命、唆使粗制滥造之奸商豪强。顺藤摸瓜,揪出幕后真凶,无论牵涉何人,务必严惩到底。

给朝廷、给无辜受难的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此乃平息民愤,彰显朝廷公正之必需。”

他略作停顿,似乎在整理思绪,也似乎在观察皇帝的反应。

见隆安帝眼神深邃,并未打断,才继续道:“然则,儿臣以为,此二策虽为治标之猛药,却非治本之良方。

更关键者,在于其三:既然私人作坊因利而趋,屡禁不止,犹如野草,春风吹又生,不如……顺势而为,化堵为疏,开一线之门。”

“哦?开一线之门?”

隆安帝眉梢微挑,身体微微前倾,显然被勾起了兴趣。

“正是!”明昀精神一振,清晰阐述道,“朝廷可正式放开蜂窝煤的经营权,但绝非放任自流!而是设立‘特许经营’之制。

由工部制定严格章程,对有意经营蜂窝煤之商家进行资质审查——查验其资金实力是否雄厚,作坊规模是否达标,匠人工艺是否精良。

经工部核准后,颁发特许牌照。凡持此牌照者,方可经营蜂窝煤。

同时,这些特许商家每年需向朝廷缴纳一笔‘特许保费’。”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阐述着此策的益处:“如此,则私营作坊既被纳入朝廷监管体系,其生产需符合工部标准,质量得以保障,安全风险大大降低。

朝廷亦可通过收取保费,获得一笔稳定财源,用于民生或充实国库。

而蜂窝煤之推广,不再仅依赖工部官坊一家之力,各地特许商家可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迅速填补官坊产能之不足,使此惠民之物更快、更广地普及天下。

此乃化害为利,一举三得:规范市场、增益国库、普惠百姓!”

明昀所提之特许经营,与当前盐业所行的盐引制度确有几分神似。

盐业由官府主导,商人缴纳银钱或粮草换取盐引,凭引在指定区域销售官盐。

正是这一制度,造就了两淮盐商富甲天下的传奇,使其成为能与江南丝绸巨贾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

有趣的是,这些显赫的盐商,多来自山陕之地,尤以泽州(今山西晋城)商帮最为耀眼。

他们最初依托家乡盐池起家,后汇聚两淮经营海盐,成为帝国盐业版图上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官府管控过严,盐课繁重,官盐价高,正是导致私盐屡禁不绝的深层原因之一。

那纵横东海,令官府颇为头痛的海寇首领徐乔,传说便是私盐贩子出身。

但蜂窝煤与盐,终究不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