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异世录 第40章 溯江而上换新种

作者:孑然一蓑烟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2 15:06:34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江湾的晨雾还没散时,阿洛已蹲在竹棚下削竹篾。新剖的楠竹泛着青白色的光,竹丝在他指间簌簌落下,像被晨露打落的细雪。岩松踩着露水过来,手里攥着半块烤蛮茎,是昨夜篝火余烬里煨的,递过来时还带着温热:“坡上的土翻了三遍,能种稻子的地够吃了,可苦荞还得有。“

阿洛接过红薯,热气透过粗布掌心漫上来,暖得人鼻尖发酸。江湾的稻子要等来年才有收成,寨里的苦荞面已见了底,阿果昨夜里又在梦里喊饿,小手攥着尼雅的衣角不放。“我去石洛部走一趟。“竹篾在他膝头弯成弧形,恰好是个竹篮的弧度,“听说他们的苦荞种耐旱,坡地也能长。“

岩松往火堆里添了根柴,火星子溅起来落在脚边:“石洛部在江上游的峡谷里,水路走三天,陆路要翻两座山。“他扒拉着火堆里的柴灰,露出埋在底下的陶罐,“去年有个游商说,石洛部的首领木叔公最看重诚意,空着手去怕是难。“

阿洛把削好的竹篾码齐,指尖在竹节上摩挲:“我备了三样礼。“他指了指墙角——一捆刚编好的竹席,篾片细得像蚕丝,是他熬了三个夜里编的;瓦罐里盛着江湾的河蚌肉,用盐腌过晒得半干,泛着琥珀色的光;还有一小袋新采的茶芽,是屋后茶树苗刚冒的头茬,嫩得能掐出水来。“这些该够了。“

尼雅听见动静,从竹棚里掀帘出来,鬓角还别着朵清晨摘的野菊。她手里捧着件缝补好的麻布褂子,袖口磨破的地方缀了圈蓝布条,是用染缸里剩的靛蓝染的:“水路顺些,我给你缝了个水囊,用鱼鳔熬的胶糊了三层,不漏。“她说话时眼睛望着江湾的方向,那里的芦苇荡正被晨风吹得起伏,像片摇晃的绿海。

收拾行装的那天,寨里的妇人都来了。老婶子塞来两个麦饼,是用最后半袋麦粉烤的,两面都烙得金黄;扎羊角辫的小姑娘送来个布包,里面是她捡的鹅卵石,说石洛部的山路滑,垫在草鞋里稳当。婆婆拄着木杖走到阿洛面前,把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塞进他怀里:“这是尼亚部的盐块,石洛部缺这个。“油纸里的盐块棱角分明,是阿洛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山外换来的,老人家一直舍不得吃。

出发前夜,尼雅在火塘边给他缝裤脚。火光映着她低头的模样,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的影,像落了只歇脚的蝶。“过峡谷时记得看水流,漩涡多的地方要绕着走。“她的针脚又密又匀,把江湾的棉线和石洛部的麻线混在一起缝,“木叔公要是问起江湾,你就说这里的土能养人,鱼比尼亚部的肥三倍。“

阿洛攥着她的手,指腹蹭过她掌心的茧子——那是踩泥夯墙时磨的,是筛沙时硌的,是为这个家磨出的纹路。“等我回来,就把坡底的荒田开出来种苦荞。“他望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明年这个时候,让阿果抱着苦荞穗子打滚。“

天刚蒙蒙亮,阿洛的木筏就撑开了。尼雅抱着阿果站在滩涂上,风把她的布裙吹得鼓鼓的,像只欲飞的鸟。阿果挥着小手喊“阿爸“,声音被江风扯得细细的,缠在木筏的竹篙上。阿洛回头时,看见茶树苗在晨雾里晃了晃,像在替他点头应许。

水路的第一日顺得很。江水平缓得像块铺开的青布,木筏在水面漂着,能看见水底的卵石在阳光下发亮,像散落在江底的星星。阿洛把竹篙横在筏头,躺在晒暖的竹席上,看云影在天上慢慢走,恍惚间竟觉得木筏没动,是江和岸在慢慢往后退。

傍晚在滩涂宿营时,他捡了些干芦苇生火,火苗舔着湿冷的木柴,冒出的烟带着股清苦的味。烤河鱼的时候,他想起尼雅的话,把鱼肚子剖开,塞进几片刚摘的紫苏叶——江湾的妇人说,这样烤出来的鱼不腥。鱼肉刚熟时,他掰了半条放在干净的桐叶上,摆在水边的石头上:“江神,借你的水路走一程,这点心意你收下。“

第二日午后,江面上起了风。浪头拍在木筏上,溅起的水花打湿了竹篮里的盐块,化出细小的盐晶,像撒了层碎雪。阿洛把竹席裹在瓦罐外,免得河蚌肉被浪打湿,自己却被淋得透湿,麻布褂子贴在背上,凉得像贴了层冰。行到峡谷口时,看见岩壁上凿着石梯,一级级嵌在石壁里,被江水浸得发黑,像巨人的肋骨。

“水路到这儿就走不通了。“个穿蓑衣的老渔翁在崖下收网,网里的银鱼闪着光,“石洛部的寨子在崖上头,顺着石梯爬三个时辰能到。“他指着崖顶的云雾,“那上面的风硬,带着石缝里的寒气,晚上得盖厚些。“

阿洛谢过老渔翁,把木筏系在崖边的老榕树上,榕树根盘在石缝里,像只大手攥着岩壁。他背上竹篓,里面的盐块被他裹了三层油纸,茶芽装在竹筒里,怕受潮。石梯又陡又窄,最窄的地方只能侧着身子过,石阶上长满青苔,踩上去滑溜溜的,得攥着岩壁上的老藤才敢挪步。

爬到半山腰时,阿洛听见头顶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像谁在敲铜铃。抬头望见个穿蓝布褂子的少年,背着柴篓站在梯口,手里的砍刀正劈着柴,火星子落在脚下的枯叶里。“是来换种的吧?“少年咧嘴笑,露出两排白牙,“木叔公说这几日会有客人来,让我在这儿等着。“

少年叫石豆,是木叔公的孙子,背着柴篓在前面引路,脚步轻快得像只山鹿。“我们石洛部的苦荞种,是祖上传下来的。“他边走边说,手里的砍刀在手里转着圈,“去年大旱,别处的苦荞都枯了,就咱们的还结了穗,磨出的面带着点甜。“

阿洛跟着他穿过一片松林,松针落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像踩在软垫子上。林子里飘着松脂的香,混着远处山泉的潮气,竟比江湾的风多了几分清冽。“你们江湾的稻子真能在水里长?“石豆忽然回头,眼睛亮得像山涧里的水,“我阿爸说,水能养稻子,就像山能养苦荞。“

“能长。“

阿洛想起尼雅插秧时的样子,手指在泥里插得飞快,“江湾的田埂踩上去能陷半个脚,插下去的秧苗三天就扎根,风一吹绿得晃眼。“他从竹篓里摸出个烤干的河蚌,递给石豆,“你尝尝,江里的东西。“

石豆咬了一口,眼睛瞪得圆圆的:“比山里的野栗子鲜!“他嚼着河蚌肉,脚下的路忽然开阔起来——一片平整的坡地铺在山坳里,地里的苦荞刚收割完,留着短短的麦茬,像给山坡梳了个平头。坡上立着几十间石屋,屋顶盖着石板,在夕阳下泛着青灰色的光。

“那就是木叔公。“石豆指着晒谷场边的老人,正蹲在石臼前舂米,木槌举得高高的,落下时发出沉闷的响声。老人穿着件黑色对襟褂子,袖口磨得发亮,头发白得像山顶的雪,却梳得整整齐齐,用根木簪子绾着。

阿洛把竹篓放在地上,深深鞠了一躬:“木叔公,我是江湾来的阿洛,想跟您换些苦荞种。“他解开竹篓上的麻绳,把竹席铺在地上,盐块、河蚌肉、茶芽一一摆开,“这些是江湾的心意,不算贵重,却是我们那儿最好的东西。“

木叔公放下木槌,直起身时腰杆竟还挺直。他没看那些东西,先盯着阿洛的脚——草鞋的底子磨穿了,露出的脚趾上沾着水,洗得干干净净,没泥。“江湾的水,养人。“老人的声音像山涧里的石头,又硬又亮,“去年有个换盐的,鞋上的泥都没擦就进寨,那样的人心不诚。“

石豆跑着端来碗山泉,陶碗粗粝的边缘碰着阿洛的嘴唇,水凉得像淬了冰。木叔公蹲在他对面,抓起那袋茶芽凑到鼻尖闻,眼睛慢慢眯起来:“这是荼树的嫩芽?“见阿洛点头,老人忽然笑了,皱纹里盛着夕阳的光,“我年轻时去过尼亚部,那里的荼树能长到两丈高,煮的水带着兰花香。“

阿洛的心猛地一跳,像被山风拂动的草叶:“木叔公认得尼亚部?“

“三十年前在山货集上见过你们的首领,“老人往石臼里添了把米,“他背着篓子卖荼叶,说这树是你们的根,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木槌落下的声音慢了些,“你们迁到江湾,也带着荼籽吧?“

“带了。“阿洛想起屋后的茶树苗,嫩芽上还挂着晨露,“刚栽下没多久,已经抽新叶了。“

木叔公停下木槌,从怀里摸出个布包,层层解开,露出里面的苦荞种——黑褐色的籽实饱满得很,颗颗都像镀了层油光。“这是今年刚收的种,“他抓起一把递过来,“你尝尝。“阿洛放进嘴里嚼了嚼,先是微苦,慢慢竟品出些甜来,像江湾的芦苇根。

“种苦荞要记着三件事。“木叔公把苦荞种倒进阿洛的竹篮,装了满满一篮,“第一要选向阳的坡,石洛部的种耐晒,越晒结的穗越沉;第二要掺三把河泥,江湾的土带沙,河泥能保墒;第三要在地里插三根桃木枝,防山鼠啃根。“他说得仔细,像在教自家孙子,“等明年收了苦荞,留半袋种,剩下的磨成面,掺着江鱼煮糊糊,给娃子们补补。“

阿洛把盐块往老人手里塞,木叔公却推了回来:“江湾的盐,我知道金贵。“他指了指竹篮里的茶芽,“这东西比盐金贵,石洛部的山雾重,煮水喝正好。“石豆娘端来碗苦荞粥,撒了把炒香的芝麻,香气漫开来,引得晒谷场的鸡都咯咯叫着围过来。

夜里宿在石豆家的石屋,石板屋顶能听见风穿过石缝的声音,像谁在吹竹笛。石豆缠着他讲江湾的事,问鱼群是不是真的能撞翻木筏,问茶树苗是不是真的能防瘴气。阿洛捡了根炭笔,在石墙上画江湾的模样——木筏漂在江上,竹棚立在坡底,茶树苗在月光里晃,惹得石豆直拍手:“我明年跟你去江湾,看鱼群!“

返程那天,木叔公带着寨里的汉子来送。有人往他竹篓里塞了把山花椒,说是山里晒的,炖鱼最香;有人递来个陶瓮,里面是石洛部的蜂蜜,能给娃子们冲水喝。石豆追着送了很远,直到看不见石梯了才站定,手里挥着根桃木枝:“记着插在地里!“

江湾的晨雾刚散时,阿洛看见了熟悉的竹篱笆。尼雅正蹲在茶树苗前浇水,听见脚步声回头,手里的水瓢“哐当“落在地上——她看见竹篮里的苦荞种,饱满得像要炸开。阿果从竹棚里跑出来,扑在他怀里,小手在竹篓里摸,摸到那罐蜂蜜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岩松闻讯赶来,抓着苦荞种在手里掂了掂,忽然往天上撒了一把,黑褐色的籽实在阳光下划出弧线,像群归巢的鸟。寨里的人都围过来,瓦尕婶子说要编个竹筛晒种,卓玛说要去江里挖河泥,连婆婆都直起腰,说要教尼雅掺蜂蜜烤苦荞饼。

阿洛蹲在茶树苗前,看嫩芽又抽出了半寸,沾着的晨露亮得像石洛部的星星。他从怀里摸出那根桃木枝,插进屋前的土里,枝桠上还留着石洛部的山风。江湾的风吹过,桃木枝轻轻晃,像在应和远处江面上的浪声。

夜里,尼雅用石洛部的蜂蜜烤了苦荞饼,香气漫了整个江湾。阿果啃着饼,嘴角沾着蜂蜜,像只偷了蜜的小獾。阿洛望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忽然想起木叔公的话——苦荞先苦后甜,就像日子,先难后易。他往火塘里添了根柴,看火星子飞起来,落在新夯的土墙上,像撒下的苦荞种,在江湾的夜里悄悄扎了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