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信王府内一片寂静,再无人敢轻视眼前这位,不过十七八岁的少年。
将来这大明万里江山的重担,便将由朱由检一肩挑之。
而朱由检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只是目光与一身戎装的英国公张惟贤短暂交汇时,张惟贤微微颔首,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即,朱由检就在众臣的簇拥下走出王府。
此刻王府外,早已被随行的文武官员和军士,围得水泄不通隔绝内外。
朱由检甚至来不及与王府众人作别,便被裹挟着,一路走向那巍峨的紫禁城。
乾清宫内,朱由检终于在登极前见到了那个权倾朝野、令人闻之色变的魏忠贤。
朱由检心中曾反复预演过此番场景,然而等真到了眼前,心底却出乎意料地一片平静。
“魏公公,请节哀。皇兄不虞,本王亦是悲痛万分。”
魏忠贤看见朱由检走过来,眼中恨意一闪而逝,但见到朱由检是在方正化搀扶下,步履蹒跚的模样。
心中也是一叹:看来王府密报所言不虚,信王连日来跪经祈福,确实是伤了腿脚。
“唉,信王殿下……”
魏忠贤长叹一声,“您一片孝心,快进去见见陛下最后一面吧!”
话音未落,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便已跌跌撞撞地从懋德殿方向奔来,嘶声哭喊道:
“陛下驾崩!龙御归天了啊!”
朱由检与魏忠贤间的平静,瞬间被打断,两人慌忙奔向懋德殿。
进来后,只见张皇后正在龙榻旁以袖掩面,悲泣不已,殿内众人更是齐刷刷跪倒在地,哭声震天:
“陛下——!”
紫禁城午门上的景阳钟率先撞响,沉重的钟声连绵九十九响,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旋即京城内外的寺庙道观钟声次第响起,一时之间,悲鸣的钟声笼罩全城,向世人昭告:
改朝换元的时候已到。
夕阳西下,当天启帝驾崩的消息搅动全城时,宫中经过一番忙乱之后,喧嚣终于渐渐平息。
乾清宫内,当只剩下朱由检一人,面对着那巨大的梓宫时。
他瞥见一名捧着宝剑的太监,立刻招手道:
“把你手中的剑呈上来,让孤看看。”
太监闻言不敢怠慢,躬身奉上,朱由检拔剑出鞘,寒光映面,他凝视片刻后。
朱由检装作随意地问道:
“孤看乾清宫侍卫们甚是辛劳,想赐食犒赏,该当如何?”
“回禀陛下,”
那太监机敏地改了称呼道,“此乃光禄寺职分所在,奴婢可即刻前去传旨。”
“甚好,”
朱由检颔首,“你速去殿外宣告赐食旨意,然后便去光禄寺传旨吧。”
“奴婢遵旨!”
太监领命退出,很快,乾清宫外便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声音。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幕尽数落入藏身在暗处的王体乾眼中,他心头百味杂陈,终于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悄悄的从侧门退出。
望着广场上因新君恩赏而兴奋议论的侍卫们,他默默望向懋德殿方向,心中低语:
“恩出于上,先帝,您倒是选了一位好皇帝啊。”
而朱由检,听着殿外震天的万岁声,唇角微扬,这皇帝权柄果然是令人着迷。
他转回头目光落在殿中央,那具沉默的棺椁上,低声道:
“皇兄,无论如何,这大明江山既然交到由检手中,我必当竭尽全力,九死不悔。”
随即朱由检怀抱宝剑,倚靠在冰冷的金柱旁,沉沉睡去。
翌日清晨,在文武百官与京城军民的再三“劝进”之下,朱由检依古礼三辞三让后,终于被众臣簇拥着,从乾清宫出发,经过建极殿,终于抵达中极殿升座。
内阁首辅黄立极,随即庄重的宣读天启帝遗诏:
“……朕以凉德,嗣守丕基,七载于兹。深惟皇考取法尧舜之训,兢兢业业,罔敢怠遑……死生常理,人所不免。
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全归顺受,朕复何憾焉?
皇五弟信王,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丕绍伦序,即皇帝位。
尔其勉修令德,亲贤纳规,讲学勤政,恤民、严边防,修内政。内外文武诸臣,其协心辅佐,恪遵典则,保固皇图。
钦此。”
宣诏完毕后,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恭敬的接下圣旨。
朱由检随即起身,走出中极殿,前往皇极殿,接受百官的正式朝贺。
皇帝出行的卤簿仪仗早已在中极殿备齐,导迎乐庄严奏响,四御杖、四吾仗森严林立,佩刀持枪的侍卫紧随其后,队伍浩浩荡荡,尽显皇家威仪。
等走到皇极殿,引路的英国公张惟贤见到,殿前广场上队列仍是混乱一片。
不由得勃然大怒,厉声喝道:“鸿胪寺官员,监察御史何在?!速速整肃队列!”
这新建成的皇极殿,八月二十日才验收完毕,二十四日便要在此举行登基大典,这对负责仪制的官员们而言,确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随着英国公一声怒喝,官员们这才慌忙的依照平日朝会规制,勉强排好了迎接队列。
当朱由检的仪仗队,抵达皇极殿时,殿前广场上的文武百官、四周肃立的侍卫,如同被风吹倒的麦浪,齐刷刷的跪伏于地。
山呼万岁之声直冲云霄:
“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独立于皇极殿那最高的御阶之上,俯瞰这山呼海啸、万众俯首的盛景。
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在他胸中奔涌,醒掌天下权,古人之言诚不我欺!
“众卿平身!”
侍立一旁的王体乾立即高声复述,再由殿前力士层层传呼,声浪回荡在整个皇极殿广场。
“谢陛下!”
阶下百官这时齐声应和,方才依序起身。
等到群臣站定,黄立极轻咳一声,出列躬身,双手捧上一份奏疏道:
“启奏陛下,礼部谨拟就四个年号,恭请圣裁:‘乾圣’、‘兴福’、‘咸嘉’、‘崇祯’。”
朱由检接过王体乾转呈的奏疏,展开细看,心中思绪万千:
“乾圣”——天生圣人?太过谄谀;
“兴福”——自己此生的际遇,恐怕难言福气;
“咸嘉”——眼下的大明狼烟四起,何“嘉”之有?
兜兜转转,似乎唯有“崇祯”二字,带着宿命般的沉重映入眼帘。
落在“崇祯”二字上,朱由检久久未能下笔。
是天意吗?
朱由检凝神片刻后,终于下定决心,若真能重振大明,区区年号二字,又有何惧?
他提起朱笔,就在“崇祯”二字上重重画了一个圈,将奏疏递还给王体乾。
王体乾展开奏疏,高声宣告:
“陛下钦定,年号‘崇祯’!明年改元崇祯元年!礼部即刻拟诏,颁行天下!”
——
《明史》:即位日,先告祀天地。礼成,即帝位于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贺舞蹈,呼万岁者三。具卤簿导从,诣太庙,上追尊四世册宝,告祀社稷。还,具衮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