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兄长 第15章 , 龙骧虎视诈降计

作者:作家OK0PBY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4 09:18:15
最新网址:www.biquw.cc

龙骧虎视诈降计

至正二十年秋,应天府帅府的梧桐叶刚染上金黄,议事厅内却如寒冬般凝重。刘基身着青布儒衫,手持羽扇,在铺着江南舆图的大案前来回踱步,羽扇尖不时点在鄱阳湖口的位置:“陈友谅虽据有长江上游,然弑主称帝,内部分裂;张士诚偏安江浙,胸无大志。元帅若此时与陈友谅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

朱元璋按在案上的手青筋暴起,臂上箭伤的疤痕在烛火下泛着淡红:“伯温先生是让我降了那弑主的贼子?”

“非也,”刘基停下脚步,目光扫过帐中诸将,最后落在朱元璋脸上,“是‘降’,亦是‘谋’。陈友谅自恃船坚炮利,必骄横轻敌。元帅可遣使纳降,言明愿助他攻打张士诚,诱其轻进,再于鄱阳湖设伏——此乃‘假降诱敌,关门打狗’之计。”

“不可!”朱兴隆猛地站起,腰间佩刀撞在案角发出脆响,“我弟从濠州打到应天,何时低过头?若传出去降了陈友谅,将士们寒心,百姓们失望,这仗还怎么打?”自青田请回刘基,他本对这位“卧龙”寄予厚望,却不料首策竟是“降敌”。

“朱大哥息怒,”刘基转向朱兴隆,语气沉稳,“当年汉高祖刘邦曾臣服于项羽,勾践卧薪尝胆事夫差,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如今应天粮草将尽,水师新败,若硬抗陈友谅倾国之兵,怕是连‘卧薪尝胆’的机会都没有。”

帐内一时寂静,只有朱元璋压抑的咳嗽声。朱兴隆看着弟弟苍白的脸色,想起龙湾败阵时他浑身是血的模样,心中针扎般疼。他忽然明白,刘基的“降”不是屈服,而是以退为进——就像当年在钟离县,为了躲官兵,他们也曾藏在破庙三天三夜。

“伯温先生打算如何‘降’?”朱元璋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决断。

“需得一份‘诚意’,”刘基展开一卷草拟的降表,“元帅可将安庆守将之子送往武昌为质,再‘献出’江东桥的布防图——当然,图中要注明‘伏兵皆在南岸’,实则主力藏于北岸矶石之后。”他顿了顿,看向朱兴隆,“此去武昌的使者,须得是陈友谅信得过,又能随机应变之人。”

朱兴隆心中一动,想起一个人:“元帅还记得巢湖水师的俞通海吗?他与陈友谅有旧怨,却又曾一同抗元,若让他带着‘降表’和人质去,陈友谅或许会信。”

“好!就派俞通海!”朱元璋拍案而起,眼中重新燃起光芒,“哥,你亲自去巢湖一趟,告诉俞通海,若事成就记他首功,若有差池……”他顿了顿,“我朱家子孙,绝不亏待忠勇之士。”

三日后,俞通海带着“降表”和人质乘船西去。朱兴隆站在龙江关的望楼里,看着那艘插着“汉”字旗的船只消失在江雾中,手心里全是汗。马秀英送来暖炉,轻声道:“大哥,伯温先生的计策,重八信,我也信。”

“我知道,”朱兴隆接过暖炉,感受着暖意,“只是这棋太险,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他想起临行前俞通海的眼神——那是一种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狠厉,不知是为了功名,还是真的信了朱元璋的承诺。

十日后,俞通海的信使快马加鞭赶回应天,带来了陈友谅的回信:“孤信重八诚意,不日即率水师东下,与贤弟会猎于江东桥!”朱元璋看完信,将信纸递给刘基,忽然放声大笑:“陈友谅啊陈友谅,你果然中了我的计!”

刘基却没有笑,他指着舆图上的鄱阳湖口:“元帅,陈友谅虽中诱敌之计,但其水师势大,我军需得在鄱阳湖设下天罗地网。尤其是‘康郎山’一带,水面狭窄,可发挥我军小船灵活的优势。”

“伯温先生放心,”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我已让徐达去临江调运火药,常遇春在康郎山砍伐树木,打造火攻器具。哥,”他转向朱兴隆,“粮草和伤药,务必在陈友谅到达前备齐,此战若胜,江南可定!”

“放心!”朱兴隆握拳应道,“就是拆了应天府的城墙,也断不了前线的粮草!”他想起龙湾战败时的狼狈,想起百姓们惶恐的眼神,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再败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应天城内一片繁忙。朱兴隆坐镇后勤,将江北运来的粮草分成三批,由胡大海、廖永忠等人分别押运,绕道鄱阳湖畔的星子、都昌等地囤积。马秀英则带着妇女们赶制伤药,将晒干的艾草、蒲黄塞进一个个小布包,亲自查验每一包药材。

一日深夜,朱兴隆巡视仓库归来,见朱元璋的书房还亮着灯。他推门进去,见弟弟正对着一张鄱阳湖的沙盘沉思,案上摆着一碗冷透的鸡汤——那是马秀英特意炖的。

“重八,歇会儿吧,”朱兴隆端起鸡汤,想拿去热一热。

“哥,你说……俞通海会不会真的降了陈友谅?”朱元璋忽然抬头,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朱兴隆放下鸡汤,在沙盘旁坐下:“不知道。但我知道,咱们只能信他。就像当年在皇觉寺,我信你能带着我活下去;就像在滁州,你信我能守住后方。”他顿了顿,指着沙盘上的康郎山,“只要咱们兄弟同心,将士用命,就算俞通海反了,这仗也能打赢!”

朱元璋看着兄长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他抓起案上的令旗,猛地插在康郎山的位置:“好!就这么定了!”

应天城外的江水依旧东流,陈友谅的庞大舰队已从武昌出发,朝着朱元璋设下的陷阱驶来。朱兴隆站在帅府的角楼上,望着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想起刘基说的“龙骧虎视,天命有归”。他不知道这场赌局能否成功,但他知道,自己必须站在弟弟身边,赌上一切。

因为他是朱兴隆,是朱元璋的长兄。在这乱世的惊涛骇浪中,他们兄弟俩就像同乘一条船的旅人,唯有背靠背,才能抵挡那灭顶的狂澜。而鄱阳湖的水面下,一场决定江南命运的大战,正在悄然酝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