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城市被突如其来的梅雨困住,连续数日乌云压顶,街头巷尾积水成涝。苏黎站在落地窗前,看着细密的雨点如线般斜织而下,忽然觉得,某些预兆,不止于气象。
就在他们将“共居体”项目成功落地,迎来一波媒体与资本关注之后,危机也悄然逼近。
一家知名文化投资集团突然提出合作撤资,理由是“概念尚未稳定、市场尚无反馈、投资风险过高”。
这一变故直接打乱了苏黎与沈砚舟原本规划好的后续推广与巡展安排。
同时,伴随着撤资决议,网络上也突然涌现出数篇“质疑”文章,标题醒目刺眼:《共居体:情绪营销下的伪概念?》《艺术?还是对隐私的侵犯?》。
这些文章并未指名道姓,却配有苏黎与沈砚舟联展现场照片,以及他们在作品介绍会上发言的截图,措辞不算恶毒,却极具煽动性。
一夜之间,他们从“城市共情先锋”变成“概念炒作代表”。
苏黎坐在电脑前,一条条读着那些评论,眉头越皱越紧。
“砚舟,我们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她低声问。
沈砚舟将她手中的咖啡轻轻放到桌边,目光沉静:“不是我们出了问题,是我们触到了某些人不愿面对的真相。”
“可我们根本没做错什么……”
“做对的事情,有时候代价更大。”
他说得很轻,却如重锤敲在她心上。
这一夜,他们召开了临时团队会议,重新评估项目可持续性与媒体风险。
苏黎咬着下唇,提出是否要主动暂停下一阶段的推广,等待风评自然冷却。
沈砚舟却摇头:“我们不能退,退了,就真的坐实了‘假大空’的指控。”
“那怎么办?”
他抬起眼看她:“你还记得你说的‘走向光里’吗?如果光里只在顺境,那我们不配谈什么共情。”
苏黎沉默了很久,最终点头:“你说得对。”
于是,他们决定做一场公开对话。
不是辩解,而是解释。
不是反驳,而是分享。
一周后,在艺术馆副厅,他们举办了一场题为《共处时代的关系重塑》的公开分享会,邀请心理学者、空间规划师、青年代表和观众共同参与。
现场座无虚席,还有数千名观众在线同步收看。
主持人一开始就抛出最尖锐的问题:“你们是否承认,共居体项目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而非‘实用主义’?”
苏黎微笑回答:“我承认它有理想成分。但我不认为理想就等于不实用。一个城市不是因为高楼林立而伟大,而是因为它允许人们有亲密、有距离,也有柔软。”
沈砚舟接过话筒:“我们不是要用一个装置解决亲密关系的问题,而是提供一个入口,一个思考的可能。人们在这个时代太容易将关系标签化,我们只是想说,关系从来不止一种形式。”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随后,心理学者提出了一种观点:“从情绪心理学角度看,‘共居体’的确提供了一个暂时性的‘情绪收容所’。我认为,这种尝试值得被更多维度地探讨,而不是单一地否定。”
掌声响起,仿佛雨夜之后,久违的第一道阳光。
那一晚,回家路上,苏黎靠在副驾驶上,望着窗外霓虹点点,忽然轻声说:“砚舟,谢谢你没有动摇。”
他握住她的手:“我们答应过彼此,不论风浪,也不放开。”
风波平息了一些,但并未彻底消散。
几家曾有合作意向的空间设计机构开始观望,而媒体的关注也从作品本身逐渐转向两人的“情感合作关系”。
某次线上访谈中,主持人笑着问:“你们会不会因为私人关系太近而影响专业判断?”
苏黎没有犹豫,直言不讳:“如果感情会妨碍判断,那这段关系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不是靠爱情捆绑项目,而是通过项目反思爱的本质。”
她这番话一出,被广泛转发,但也再度激起争议。
有人说她太冷,有人说她太“理性”,不够“女人味”。
这让苏黎一度陷入长久的沉默。
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公众身份”的种种言行。
“是不是我太强了?”她那天晚上低声问沈砚舟,“我是不是,不够让人觉得温柔?”
沈砚舟从厨房端出一碗姜汤,递给她:“苏黎,你的温柔从来不在表面。它在你夜里悄悄修改策展文件,在你忍着疲惫为团队做最后演示,也在你面对争议时仍然不躲不逃。”
“可很多人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那我们就别只留他们看结果。”他说。
“什么意思?”
他拿出一个U盘:“你记得我们去年计划的纪录片草案吗?我把它复原了。”
那是一段原本计划用于项目归档的视频文案,现在被他剪辑成一部15分钟的短纪录片,记录了从概念提出、模型推演,到争执、重构、上线、质疑、解释……所有过程。
没有滤镜,没有修饰,有疲惫,有争吵,有眼泪,也有彼此搀扶前行的镜头。
他们将它命名为:《同行》。
短片发布三日后,点赞量突破百万。
越来越多的网友留言:“谢谢你们让我看到,原来艺术不是遥不可及的浪漫,而是真实生活中的一点微光。”“我也想试试,用画、用文字,表达我和我爱的人之间那些没说出口的事。”
纪录片结尾,是一段手持拍摄的片段:
镜头晃动中,沈砚舟和苏黎一前一后走在雨中。
雨点打在镜头上,有些模糊。
最后,镜头定格在两人彼此回头、微笑的一瞬。
那晚他们没有庆祝,也没有发布更多解释。
只是像往常一样,在家吃着清淡的小米粥、几样家常菜,窗外是雨,屋里是光。
“我们是不是,真的挺‘不讨喜’的?”苏黎轻声问。
沈砚舟端起汤碗,语气温淡却笃定:“我们不靠讨喜生活。我们靠彼此站稳。”
这句话,让她眼眶微热。
第二天,两人收到了国家级艺术学术论坛的邀请,主题是“亲密关系中的公共表达”。
苏黎起初想推掉,她说:“我们太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反而可能模糊了作品本身。”
沈砚舟却轻轻按住她的手背:“我们不是为了成为‘主角’,我们是在为彼此代言——为所有曾经在关系里受过伤,却仍愿意尝试修补的人。”
他们最终决定参加,并在论坛上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双人对谈。
这一次,他们不再只讲艺术项目,也不再回避争议问题。
他们讲自己如何从误解中学会倾听,从防御中学会放手,从崩溃边缘拉回彼此,从不同中寻找共鸣。
“亲密不是融合,是相伴。”沈砚舟说,“而真正的爱,不是对方无所不能,而是即使对方会犯错,你仍愿牵着他往前走。”
苏黎接过话筒,笑着说:“风暴不会停止,但我们可以,学会站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