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偏爱你 第46章 共赴每个晨昏

作者:作家6Z8r77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3 17:28:3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四月的春风带着淡淡的暖意,城市在季节的更替中悄然苏醒。

苏黎的个展终于定下了时间,就在两周后的周末,地点选在了一家新开幕的艺术空间。那是一处改造过的老厂房,砖墙裸露,天光透过天窗洒进来,有种天然的粗砺感,与她此次展览“生活之光”的主题完美契合。

她站在布展的空间里,看着墙面已经完成上漆的白面,手里拿着展览分布图,脑海里勾勒着画作的悬挂位置。

“这几幅要按生活时间顺序排,从早晨起床、早餐、工作、下班、夜读,一直到深夜入睡。”她对策展人一一讲解着,“我想让观众进入这个空间时,有一种像是走进别人生活节奏的沉浸感。”

“像一场共居体验?”策展人笑着问。

“像共赴每个晨昏。”苏黎回答,嘴角挂着浅浅的笑意。

她不再用伤痛作画,而是以平静的心去描绘那些平凡却温热的日常。

当天布展结束时,天已经黑了。

沈砚舟早早等在门外,一手插兜,一手拿着她最爱喝的桂花乌龙奶茶,远远地就朝她招手。

“辛苦了。”他说,把奶茶递到她手上,又替她挎起画袋。

苏黎接过奶茶,小心地喝了一口,眯着眼满足地说:“这家最近换配方了,奶香多了一点。”

“你尝得这么细,简直是奶茶评论家。”

“那你呢?怎么奖励我?”

“今晚我下厨。”

“你又想实验你的创新料理?”她笑着说。

“这次不会失败。”他拍了拍胸口,“我练过三次了,闭着眼都能做。”

“你别闭着眼就好。”

两人肩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夜色温柔,路灯暖黄,照得两人影子重叠拉长。

饭桌上,沈砚舟果然兑现了承诺——两人吃了一顿出奇顺利的番茄焗饭,没有糊底,没有咸淡失衡,甚至还有点小惊艳。

“你进步了。”苏黎竖起大拇指,“下次可以考虑加餐厅菜单了。”

沈砚舟一脸得意:“为了你,我这技能早该点满。”

饭后两人窝在客厅看老电影,《天使爱美丽》正放到高潮段落,苏黎头靠在他的肩上,轻声道:“你觉得我们的生活像电影吗?”

“像纪录片。”沈砚舟握住她的手,“拍给彼此看,每天都在更新。”

深夜,苏黎在床头翻着展览资料,忽然瞥见手机屏幕弹出一条推送,是本地艺术类平台发布的预告文章,标题赫然是——《她用画笔记录生活:苏黎新作“生活之光”即将亮相》。

她点进去,页面加载很快,配图是她近期画作中的几幅,搭配着一段简洁有力的文字:

“她的作品没有轰烈情绪,没有浮夸笔触,却真实地刻画了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她不再追问过去,而是在温柔地告诉你——你每天的存在,本身就是光。”

苏黎读完,沉默良久。

她原以为自己的名字在这个城市不会再被提起,尤其是在这类公开平台上,但如今,它再次被看见,不是作为某某人的伴侣、某某投资案中的背景人物,而是以她自己的名字,自己的作品。

“砚舟。”她轻轻喊了一声。

沈砚舟正看资料,闻声抬头:“嗯?”

她把手机递给他:“你看。”

他看了一眼,眉眼间露出由衷的笑意:“很棒。他们终于看见你了。”

苏黎低下头,语气轻得几乎像风:“其实我一直很怕……怕我的画没人懂,也没人要看。”

沈砚舟握住她的手,声音温柔坚定:“我懂你。就已经足够。”

他知道,这些年苏黎走过的路比任何人都要难。她不是那种天赋型艺术家,她所有的风格、笔触、主题,都是用真实生活一点点淬炼出来的。

展览当天,来的人比预想中要多。

从艺术圈的业内编辑,到普通白领情侣,还有一些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纷纷驻足在她那些极简却细腻的画作前,凝视良久。

其中一幅画《晨光里的牛奶杯》,是她去年冬天画的,画面中是一只普通的玻璃杯,盛着温热牛奶,旁边放着摊开的画册和半掀的窗帘。

一位妈妈看完画,轻声对身边的小女孩说:“你看,这幅像不像我们家的早晨?”

女孩点头:“像,是我和你在吃早餐。”

苏黎站在不远处听见这句,眼眶轻轻泛红。

她明白了——原来艺术被需要、被理解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少人点赞,而是你描绘出的生活,恰巧也是他人的生活,那种“我也经历过”的共鸣感,是画笔最温柔的魔法。

沈砚舟没有像典礼嘉宾那样站在前排,而是安静地站在人群后方,目光一直落在她身上。

他看着她穿梭在人群中,微笑、点头、回答每一位来宾的提问,像一束稳稳的光,在自己的领域里闪耀。

她不再需要谁替她发光,而是成为了自己的太阳。

展览结束时,已是黄昏,落日将整座艺术空间染上一层温柔的橘红,像一场静默的谢幕。

苏黎站在画作前独自看了一会儿。

《夜灯下的背影》是这次展览中最晚完成的一幅画,那是一个女人深夜伏案的剪影,背后是一盏暖黄色台灯,前方没有清晰的画面,却隐约透出她正在创作的姿态。

画这幅画的时候,她想的是自己,也想的是所有像她一样,在城市里孤独又努力生活着的女性。

此刻站在画前,她仿佛回到那个深夜,窗外安静无声,笔尖一点点滑过画布,内心也一点点安稳下来。

“这幅画你留着吧。”身后传来沈砚舟的声音,他不知何时走到她身边,“别卖。”

“为什么?”

“以后放在我们家工作室。”他看着她,“提醒你,也提醒我,我们都曾这样坚持过。”

苏黎笑了笑,点头。

“那我还得画一幅你端咖啡的样子。”

“那也得你把咖啡端得有艺术感才行。”

两人并肩走出展厅,迎着傍晚的风。

这场展览对苏黎而言,不只是一次职业的突破,更像是一道仪式——将过去的自己郑重安放,把未来的自己小心迎回。

那天晚上,他们没有去庆功宴,而是回到家,点了两份热汤面外卖,然后窝在阳台的藤椅里听歌。

“有没有一种时候,会觉得生活其实挺轻的?”苏黎问。

“现在。”

“嗯?”

“和你在一起的时候。”

她回头看他,他也在看她,彼此眼里都映出夜色与光。

沈砚舟伸出手,把她握在掌心:“以后无论多忙,我们都给彼此留下一小时——不聊工作,不提压力,只坐着,哪怕发呆也好。”

苏黎点头,眼角带笑:“你不怕我嫌你烦?”

“我怕你烦别的,唯独不怕你烦我。”

那晚的星空很美,像有千万盏灯点亮在遥远的天幕。

他们在彼此的注视中,静静完成了心的对话,不需要言语,也不需要承诺——只是一个眼神,就足以懂得。

春末的某个周日,两人起了个早,驱车前往郊外露营。这个提议来自沈砚舟,他说:“我们不能总是宅在城市里,得学会在自然中也找回彼此。”

他们在一片山脚下的草地搭起帐篷,地势开阔,远处的山脊线像一条静静伏着的脊梁,云雾缠绕,如同山神低语。

苏黎穿着宽松的卫衣和运动鞋,头发随意扎成松团,背着相机,像个学生时代的少女,满脸兴奋地拍照、记录。

“我都快忘了你是艺术家。”沈砚舟看着她趴在草地上对准一朵小野花,“现在像个野外摄影博主。”

“你说得太对了。”苏黎站起身,拍拍手上的尘土,“生活不该只活在工作里,要活在草地、阳光,还有这片云里。”

午饭是两人合力做的野炊饭团,虽然简单,但在野外的风里吃着,却格外香。

他们坐在折叠椅上,脚下铺着野餐垫,偶有风吹过,吹动苏黎额前碎发,她眯着眼,看向不远处的小湖泊。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旅行是哪一次吗?”她忽然问。

“云南。你那时候拍了一张我背影的照片,说那是你这辈子拍过最帅的背影。”沈砚舟嘴角一弯。

“还有我不小心掉进溪水,被你拎出来的时候。”

“你当时大哭,说鞋子泡了,晚上不想穿湿袜子。”

“你还记得真清楚。”

“每次跟你出门,我都记得清楚。”他说,“哪怕你抱怨、摔跤、生气,我都记得。”

苏黎转头看他,眼神在阳光下泛着柔光。

那种情绪说不清,是岁月打磨后的深情,也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默契。

傍晚,他们坐在帐篷前,看落日一点点沉入山脊。天边泛起橘红与浅紫,像极了水彩中最温柔的一笔。

“这一刻,好像是某种理想生活。”苏黎靠在他肩上轻声说。

“你要的生活,就是我的理想。”沈砚舟回了一句。

他们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看着远方。

山风拂过,鸟雀掠过天际,一切都静好如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