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台新铸的青铜巨柱在烈日下泛着暗红,柱身上的饕餮纹吸饱了阳光,仿佛随时会择人而噬。妲己斜倚在九层白玉栏边,指尖划过鎏金酒盏,眼尾扫过下方蝼蚁般的人群:“大王,听说百姓们抱怨新铸的铜柱太过耀眼?“她的声音像浸了蜜的毒酒,“不如让他们亲眼瞧瞧,这铜柱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纣王的手掌按在温热的铜柱上,铸柱时掺入的人血让青铜表面始终带着体温。他忽然想起去年冬日,妲己说想看“活人跳火圈“,于是下令在摘星楼前架起铜炉。此刻新铸的炮烙柱足有两丈高,柱芯中空,填满了烧红的炭块,表面的云雷纹正“滋滋“冒着热气。
“传旨,“他忽然甩袖指向台下,“凡私议朝政者,皆受炮烙之刑。“话音未落,便有武士拖出三个衣衫褴褛的百姓——昨日他们在市集议论鹿台耗银百万,被妲己的暗卫听得一清二楚。
最年长的老汉被推到铜柱前,浑浊的眼睛映着柱身的倒影,忽然认出那是用自家耕牛的铜铃熔铸而成。“大王!“他的膝盖砸在滚烫的玉砖上,“草民只是说,这铜柱若用来铸犁铧......“
“聒噪!“妲己的玉簪划过铜柱,火星溅在她的鲛绡裙上,竟烧出几个焦洞。纣王抬手示意,武士们便将老汉的双手按在铜柱上,滋滋声混着皮肉焦糊味升腾而起,老汉的惨叫惊飞了檐角栖息的玄鸟。
鹿台之下,围观的百姓们纷纷俯首,却有个少年突然抬头,眼中满是怒火。他是比干府的书童,昨日刚将主人的血书缝进衣襟。妲己的目光扫过他,嘴角勾起冷笑:“大王,这孩子眼神不善,不如......“
“且慢。“纣王忽然按住她的手,盯着少年胸前晃动的玉坠——那是比干生前赏赐的玄鸟佩。他的脑海中闪过比干在太庙叩首的场景,额间的血痕仿佛还在玉砖上灼烧。但妲己的指尖已划过他的掌心,带着令人迷醉的暖意:“大王忘了吗?比干的党羽还在朝歌游荡......“
少年被强行按在铜柱上时,玄鸟佩“当啷“落地。他望着逐渐模糊的天空,忽然想起比干教他读《商颂》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棂,在竹简上投下玄鸟的影子。铜柱的热气灌入口鼻,他最后的念头是:原来鹿台的云雷纹,比纣王的怒火更烫。
炮烙之刑的青烟飘向朝歌城时,黄飞虎正站在北门城头,望着城外绵延的难民队伍。自妻子坠楼后,他已数夜未眠,铠甲下的中衣还沾着儿子黄天化的眼泪。忽然,副将黄明指着远处的浓烟:“将军,那是鹿台的方向......“
“是炮烙柱。“黄飞虎的声音比铠甲更冷,他摸向怀中的无字天书,书页间夹着比干的血书残页,“妲己这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在朝歌城,连叹息都是罪。“话音未落,便见一队宫娥抬着鎏金礼盒走来,为首的女官尖声道:“大王赐黄将军炮烙柱熔铸余料,可打制铠甲。“
礼盒打开的瞬间,滚烫的铜汁溅在城砖上,腾起白烟。黄飞虎望着铜汁中隐约的人脸轮廓,忽然想起三年前征东夷时,纣王将战利品分给诸将,独独忘了战死士卒的家属。他的手按上剑柄,却听见城下传来哭喊——又有百姓因私藏比干画像,被拖往鹿台。
鹿台深处的铸工坊里,匠人们正赤身裸体搬运铜料,身上的疤痕比铸模更狰狞。工头陈九的左臂少了三根手指,那是上个月铸错云雷纹的惩罚。此刻他盯着新制的炮烙柱模具,忽然发现柱身上的饕餮纹,竟与妲己尾椎处的胎记一模一样。
“看什么?“监工的皮鞭抽在他后背,“大王说了,下月要铸九根炮烙柱,每根都要嵌三百颗夜明珠!“陈九低头看着渗血的伤口,忽然想起女儿昨日被选入鹿台充作酒池侍女,临走前塞给他半块焦饼——那是用百姓上缴的口粮做的。
是夜,鹿台的宴饮比往日更喧嚣。妲己戴着新制的青铜凤冠,冠上的炮烙柱造型金饰在火光中摇曳。她忽然指着阶下起舞的宫娥:“那个丫头的裙摆,像不像西岐的军旗?“纣王醉眼朦胧,挥手道:“送她去炮烙柱,让西岐的姜子牙瞧瞧,本王的怒火。“
宫娥的惨叫中,妲己忽然看见殿外闪过一道黑影——是申公豹的门徒,袖中藏着截教的符纸。她轻笑一声,借口更衣离开宴席,在九曲回廊遇见浑身浴血的暗卫:“启禀娘娘,黄飞虎之子黄天化在太庙刻字,被守卫发现......“
太庙的香案上,黄天化的匕首还插在香灰里,案几上刻着“商纣无道“四个血字。妲己望着少年倔强的眼神,忽然想起自己在青丘时,也曾这样直视过九尾天狐的眼睛。她指尖轻挥,暗卫便要拖走少年,却听见太庙深处传来异响——成汤的木主突然倾斜,香灰在供桌上堆出“亡“字。
“留他一命。“妲己忽然改了主意,“让他去铸工坊,看着炮烙柱一根一根立起来。“她转身时,狐尾扫过成汤画像,画中先王的目光仿佛随她移动,让她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朝歌的秋阳晒在炮烙柱上,将铜身烤得愈发灼热。百姓们经过鹿台时必须绕道,生怕多看一眼便招来灾祸。卖糖葫芦的老叟蹲在街角,竹筐里的山楂上落满灰,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低语:“老伯,可知道西岐怎么走?“
他抬头,看见个少年衣内藏着玄鸟佩,正是那日在鹿台受刑的书童。老叟往左右瞧瞧,低声道:“顺着护城河往西,过了孟津渡口......“话未说完,便见一队武士冲来,领头的正是妲己的亲信殷破败。
“私通西岐者,炮烙伺候。“殷破败的目光落在老叟的糖葫芦上,忽然笑道,“你这糖葫芦,红得倒像炮烙柱上的血。“武士们将老叟按在铜柱上时,他筐中的糖葫芦散落一地,山楂滚到妲己的鸾轿前,被轿夫的绣鞋碾成血泥。
黄飞虎站在将军府门口,望着被抬回来的书童——他的双手已被炮烙烧烂,却仍紧攥着半块焦饼。府中士卒们沉默不语,铠甲下的衣袍上,悄悄绣上了玄鸟的暗纹。忽然,有兵士来报:“将军,铸工坊的匠人陈九求见,说有炮烙柱的图纸......“
深夜的铸工坊,陈九跪在黄飞虎面前,呈上染血的图纸:“将军,这炮烙柱的根基,用的是比干大人的棺木......“他的声音哽咽,“他们说,这样能镇住忠臣的魂魄......“黄飞虎接过图纸,看见柱基处刻着“镇忠“二字,笔迹正是妲己的贴身女官所书。
与此同时,鹿台之上,妲己正将新制的炮烙柱模型献给纣王。模型上的每道纹路都嵌着夜明珠,在黑暗中发出妖异的光。纣王忽然指着模型笑道:“爱妃,这炮烙柱若倒过来,倒像是悬在朝歌城上的利剑。“妲己轻抚他的手腕,柔声道:“大王才是天下的利剑,想斩谁,便斩谁。“
秋风吹过朝歌城,卷起满地落叶,也卷起百姓们的怨声。在比干的墓前,不知何时堆满了无名的花束,每朵花下都压着一片甲骨,上面刻着“盼西岐,盼明主“的字样。黄飞虎站在墓前,手按剑柄,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战马的嘶鸣——那是西岐的探马,带来了姜子牙整军的消息。
炮烙柱的火光映红了鹿台的夜空,妲己望着那些在火中扭曲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初化人形时,在山林中看见的景象:猎人用烙铁在狐狸身上烫下印记,鲜血滴在雪地上,像极了此刻炮烙柱上的血花。她忽然轻笑,狐尾在身后舒展开来,遮住了纣王逐渐扭曲的面容。
朝歌的百姓们不知道,当他们在炮烙柱前俯首时,西岐的姜子牙正在观星台上挥毫,将朝歌的乱象刻在龟甲上。那些甲骨终将埋入周原的土地,成为商朝灭亡的见证。而此刻,在鹿台的阴影里,一个少年正沿着护城河奔跑,怀中的玄鸟佩闪烁着微光,那是比干留下的,最后的,也是最亮的光。
当第一根炮烙柱在朝歌城南门立起时,守城的士卒们发现,柱身上的饕餮纹不知何时变成了流泪的面孔。他们不敢声张,只是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用袖口擦拭柱身——那上面的泪,分明是他们自己的泪,是整个朝歌城的泪。
妲己站在鹿台之巅,望着暮色中的炮烙柱群,忽然感到一阵眩晕。她看见那些铜柱仿佛活了过来,张着饕餮大口,要将整个朝歌城吞入腹中。而在铜柱之间,无数冤魂正冉冉升起,他们的目光穿过鹿台的琉璃瓦,投向西方,投向那个叫西岐的地方,那里有姜子牙的道袍在风中飘扬,有玄鸟的鸣叫声穿透云霄。
秋风渐紧,炮烙柱上的血迹被雨水冲刷,却在地面上汇成了“亡商“二字。百姓们路过时,总会悄悄用脚将字迹抹去,却又在次日清晨发现,字迹更加清晰。这是上天的警示,也是民心的所向,哪怕炮烙之刑再残酷,也无法熄灭百姓心中对光明的渴望。
黄飞虎望着家中熟睡的儿子,轻轻抚过他额间的胎记——那是比干血溅鹿台时留下的印记。他忽然站起身,解下腰间的金鞭,换上百姓的粗布衣裳。今夜,他将带着陈九等匠人,带着炮烙柱的图纸,带着朝歌城的怨气,投奔西岐。他知道,只有那里,才能让这些炮烙柱的图纸,变成推翻暴政的利器。
鹿台的灯火依旧辉煌,纣王与妲己的笑声依旧回荡在殿宇之间。但他们不知道,在朝歌城的每个角落,在每个百姓的心中,在每个忠臣的灵前,一股无声的力量正在汇聚。这力量,终将如滔滔黄河之水,冲垮鹿台的根基,冲毁炮烙的铜柱,让商朝的统治,在百姓的怨声中,在忠臣的热血中,彻底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