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善章
拾遗子与弟子论及善恶终报,首举朱元璋先祖事。
他说,秦朝时有个老太婆,住在咸阳乡下,靠卖豆腐为生。她每日天不亮就起来磨豆,做好豆腐后,总要留几块给路过的穷人。
有年冬天,一个跛脚老汉冻晕在她家门口,她把老汉救进屋,煮热豆腐汤喂他,又把自己的棉被盖在老汉身上。老汉临走时说:“你一生行善,后代必有大贵。”
此后数十年,老太婆的子孙始终务农,虽贫穷却坚持助人:汉朝时出了个救过人命的狱卒,唐朝时出了个捐粮赈灾的小吏,宋朝时出了个舍身救火的铁匠……
到了元朝末年,老太婆的第二十世孙朱元璋出生在凤阳穷村,却一路从放牛娃成为明朝开国皇帝。
拾遗子叹道:“从秦朝卖豆腐的老太婆,到明朝的开国皇帝,中间隔了十世贫穷,却因祖宗积善,终究出了帝王。就像那埋在土里的种子,哪怕十年不发芽,只要根还在,总会等到春天。”
弟子问:“十世贫穷,行善之心不会断吗?”拾遗子答:“善念如星火,虽小却能燎原。你看那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挖下去,终能铲平大山。”
二、救难章
拾遗子行至南阳,见一破庙中供着“义猴碑”,便讲起春秋故事。
春秋时,南阳有个猎人叫孙义,一日进山打猎,见一群猴子围着受伤的母猴哀嚎。他动了恻隐之心,用随身携带的草药为母猴治伤,还留下面饼才离开。
多年后,孙义的子孙沦为乞丐,却始终记得“不可杀生”的祖训:战国时,子孙孙良救过落水儿童;汉朝时,子孙孙平为保护百姓,被强盗砍断手臂;唐朝时,子孙孙明开粥棚救济灾民,自己却饿死在寒冬。
到了南宋,孙义的第十八世孙岳飞出生,从小听着祖先行善的故事长大,后来成为抗金名将,虽遭秦桧陷害,却流芳千古。
拾遗子对村民说:“孙义救猴子时,哪想到后代会出岳飞?行善就像往井里打水,今天打不上来,明天接着打,总有打满的一天。”
三、舍财章
拾遗子在洛阳见一富人吝啬刻薄,便讲起西汉故事。
汉文帝时,洛阳有个穷书生叫王良,靠给人抄书养家。有次他在路上捡到一袋金银,却站在原地等失主,直到天黑才等来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着说:“这是我儿子的救命钱啊!”王良分文不取,全部归还。
此后数百年,王良的子孙始终清苦:东汉时出了个拒受贿赂的小吏,隋朝时出了个为百姓请命的主簿,宋朝时出了个义诊施药的郎中……
到了明朝,王良的第十五世孙王阳明出生,成为一代心学大师,立德立功立言,被追封为“新建侯”。
富人听得脸红,问拾遗子:“我家财万贯,为何子孙平庸?”
拾遗子答:“你守财如命,就像把种子藏在柜子里,永远发不了芽。王良舍财救人,是把善念种在土里,虽经十世风雨,终成参天大树。”
四、护生章
拾遗子在杭州见一屠夫杀业太重,便讲起唐朝故事。
唐高宗时,杭州有个卖鱼的老汉叫李顺,每日捕到小鱼总会放生,遇到产卵的母鱼,更是连网都不收。
他常说:“留得小鱼在,不怕没鱼卖。”
李顺的子孙后来改做小生意,虽不富裕却常行好事:宋朝时,子孙李贵为救溺水者,自己被冲走;元朝时,子孙李福开义学,免费教穷孩子读书……
到了清朝,李顺的第十六世孙李渔出生,成为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家产万贯,乐善好施,还在家乡修建了“护生桥”。
拾遗子对屠夫说:“李顺放生时,只是觉得该做,却不知善念会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你看那河蚌含沙,多年后能育出珍珠,行善受苦,终有回甘。”
五、尊师章
拾遗子在曲阜见一学子轻视师长,便讲起夏朝故事。
夏朝时,曲阜有个樵夫叫张诚,每日上山砍柴,路过私塾时总会驻足听学。有次私塾先生生病,他冒雨请来郎中,还把自己的柴卖掉为先生买药。
先生感动地说:“你虽为樵夫,却有向学之心,子孙必出贵人。”
张诚的子孙此后世代为农,却始终尊敬师长:商朝时,子孙张和为保护私塾,与土匪搏斗而死;春秋时,子孙张平为孔子弟子,随孔子周游列国;唐朝时,子孙张柬之成为宰相,力挽狂澜复兴唐朝。
拾遗子对学子说:“张诚一个樵夫,都知道尊师重道,你有书读却不珍惜。善念不分高低,就像小草也能给大地添绿。张诚的善念传了千年,最后出了宰相,这就是‘十世贫穷,一世显贵’。”
六、济困章
拾遗子在开封见一官吏嫌弃穷人,便讲起北宋故事。
宋仁宗时,开封有个小吏叫赵德,负责管理粮仓。有年饥荒,他私自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却被革职查办。
百姓们哭着送他:“您是好人,不该遭此难!”赵德笑道:“我一家挨饿,能救万人命,值了。”
赵德的子孙此后流离失所,却牢记“济困”祖训:南宋时,子孙赵平在襄阳抗元,壮烈牺牲;明朝时,子孙赵善在扬州施粥,耗尽家财;清朝时,子孙赵启在天津办义庄,收留孤儿。
到了清末,赵德的第十七世孙赵秉钧成为民国总理,虽争议缠身,却始终关注民生,推行新政。
官吏听得惭愧,问:“赵德因善获罪,为何子孙能显贵?”
拾遗子答:“善报有时会绕路走,但不会迷路。赵德打开的不是粮仓,是民心。民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的子孙乘的是民心之舟。”
七、让地章
拾遗子在武昌见两户人家为地相争,便讲起三国故事。
三国时,武昌有个农夫叫陈让,与邻居因宅基地争吵,却在夜里主动把界石往自己田里挪了三尺。
邻居发现后羞愧难当,也挪了界石,两家从此和好,还一起开垦荒地。
陈让的子孙此后安守本分,常行谦让:西晋时,子孙陈宽让出自家水源,解决邻里纠纷;唐朝时,子孙陈仁让出头名,让给更有才华的朋友;宋朝时,子孙陈礼让土地,用于修建学堂。
到了明朝,陈让的第十五世孙陈友谅虽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最终兵败,却因其祖上积善,族人得以在乡野繁衍生息,出了多位德高望重的乡绅。
拾遗子对两家人说:“陈让让地时,少了三尺土,却多了一份情。善念就像种下的树,当时看不出好处,十年后能遮风挡雨。你们争的是地,丢的可能是子孙的福。”
八、守义章
拾遗子在南京见一商人背信弃义,便讲起西汉故事。
汉武帝时,南京有个商人叫周义,与朋友合伙经商,朋友中途去世,他却分文不取,把所有利润交给朋友的妻儿。
有人笑他傻,他说:“人无信不立,钱可以再赚,信义丢了就没了。”
周义的子孙此后经商屡屡受挫,却始终坚守诚信:东汉时,子孙周平为赔客户损失,卖了自家店铺;唐朝时,子孙周明为守约定,冒雪走了千里路;宋朝时,子孙周正为不欺客,烧毁了一批次等货物。
到了清朝,周义的第十六世孙周学熙成为著名实业家,创办开滦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成为“北方实业巨头”,富甲一方却热衷公益。
拾遗子对商人说:“周义守义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却为子孙攒下‘诚信’二字。你耍小聪明赚的钱,就像沙堆上的房子,风一吹就倒;他用信义攒的福,才是石头砌的地基。”
九、恤孤章
拾遗子在济南见一富翁虐待孤儿,便讲起元朝故事。
元世祖时,济南有个寡妇叫王婆,自己无儿无女,却收养了三个孤儿,靠纺织供他们读书。
有人劝她:“养别人的孩子,何苦呢?”王婆说:“看着他们饿死,我心里难受。”
王婆的养子们后来各有成就,却始终把她当亲娘侍奉。她的侄孙们受其影响,世代收养孤儿:明朝时,侄孙王善在济南建“恤孤院”;清朝时,侄孙王仁在南京办“育婴堂”。
到了清末,王婆的第十八世孙王士珍成为北洋三杰之一,官至民国总理,一生清廉,多次捐资扩建孤儿院。
拾遗子对富翁说:“王婆恤孤时,没想过回报,却让善念成了家族的根。你看那蒲公英,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她的善念就像这蒲公英,十世之后,还在造福人间。”
十、存仁章
拾遗子在广州见一军阀草菅人命,便讲起春秋故事。
春秋时,广州有个部落首领叫孟仁,虽为武人,却禁止族人滥杀无辜,连打猎都只取所需。
他常说:“草木有灵,禽兽有性,杀太多会遭报应。”
孟仁的部落后来被吞并,子孙沦为平民,却始终秉持仁心:秦朝时,子孙孟和为保护百姓,得罪官员被流放;唐朝时,子孙孟明为阻止屠杀,自刎于两军阵前;宋朝时,子孙孟正为救护伤兵,被敌军俘虏。
到了明朝,孟仁的第十五世孙孟善成为靖难之役功臣,被封为“保定侯”,虽为武将,却严禁士兵扰民,深受百姓爱戴。
拾遗子对军阀说:“孟仁存仁,让子孙十世为平民却香火不断;你草菅人命,看似威风,却在断子孙的路。就像那养蜂人,善待蜜蜂才能取蜜,虐待蜜蜂只会被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