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祠忠章
拾遗子与弟子论及善恶昭彰,首举张飞与狄仁杰生祠事。
他说,三国时张飞任巴西太守,虽脾气暴躁,却爱民如子。他在任期间,兴修水利、教化百姓,还曾用计大败张郃,保得一方平安。
百姓们感恩戴德,在阆中修建“桓侯祠”,四季供奉。后来张飞被部将暗杀,头颅抛入江中,却被渔民捞起葬在祠中,传说每到雨夜,祠堂里就有战马嘶鸣,像是张飞在巡逻。
唐朝狄仁杰任魏州刺史时,突厥来犯,前任刺史吓得让百姓入城避难,唯独狄仁杰打开城门,安抚百姓:“有我在,突厥不敢犯!”突厥人听闻他的威名,果然退兵。
百姓们为他立“狄公祠”,连武则天都感叹:“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拾遗子叹道:“张飞粗中有细,狄仁杰刚正不阿,虽未得阎王‘特殊关照’,百姓却用生祠为他们立起‘活丰碑’。你看那西湖的岳王庙,秦桧跪了千年,岳飞却永远被人供在心里。”
弟子问:“为何百姓要为生者立祠?”拾遗子答:“因为百姓心里有杆秤,善人行善,不用等阎王审判,当下就有回报。”
二、祠义章
拾遗子行至南阳,见“义士祠”香火旺盛,便讲起西汉故事。
汉武帝时,南阳有个义士叫郭解,虽为游侠,却从不欺凌弱小,反而常常周济穷人、调解纠纷。
有次他的侄子与人争吵被打死,他不但不报复,还说:“是我侄子无礼在先。”凶手感动得投案自首,郭解却向官府求情,免了凶手死罪。
百姓们自发为他修建“义士祠”,连司马迁都在《史记》中赞他“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后来郭解被朝廷诛杀,祠堂却屡毁屡建——拆了石头,百姓用木头建;烧了木头,百姓用泥土堆。
拾遗子对弟子说:“郭解没有显赫官职,却靠义气赢得民心。你看那山间的野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大道;善人行的义举多了,百姓就会为他踏出一条‘永生路’。”
三、祠善章
拾遗子在洛阳见一富人嘲讽百姓立祠,便讲起北宋故事。
宋仁宗时,洛阳有个善人叫王旦,自掏腰包修建学堂、桥梁,还常常给穷人送衣送粮。
有人笑他:“你散尽家财,阎王也不会给你加寿。”王旦笑道:“我不要阎王加寿,只要百姓记得。”
他死后,百姓们凑钱为他立“善王祠”,连路过的乞丐都会进去磕头。
富人不屑道:“立祠有什么用?能当饭吃?”
拾遗子反问:“王旦的祠堂至今还在,他的子孙路过时,人人都会说‘这是善人家’。你攒的金银能传几代?他攒的善名能传千年。就像那酿酒的坛子,酒喝完了,香味还在。”
四、祠勇章
拾遗子在杭州见“钱王祠”游人如织,便讲起五代故事。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出身寒微,却深知百姓疾苦。他在位期间,兴修钱塘江海塘,治理太湖,还推行“保境安民”政策,让吴越国成了乱世中的“人间乐土”。
百姓们为他立“钱王祠”,还编了“陌上花开”的故事——钱镠给夫人写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看似平淡,却藏着对百姓生计的体谅。
拾遗子叹道:“钱镠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却用勇气守护一方百姓。你看那屋檐下的燕子,年年春天都会回来,因为这里有它筑巢的泥。百姓念着钱镠,就像燕子念着旧巢。”
五、祠勤章
拾遗子在开封见“包相祠”香火缭绕,便讲起北宋故事。
包拯任开封府尹时,铁面无私,却也勤政爱民。他改革诉讼制度,让百姓直接到公堂申诉;他治理惠民河,疏通河道,解决了多年水患。
有个老妇含冤多年,包拯为她翻案后,老妇哭着说:“包大人比我亲儿子还尽心!”
包拯去世时,开封百姓罢市三日,连小孩都知道“包青天”的名号。他的祠堂里,至今还摆着百姓送来的“万民伞”。
拾遗子对弟子说:“包拯日审阳间案,夜断阴间事,虽是传说,却说出了百姓的心声。你看那耕地的牛,主人不会给它立碑,却会让它的子孙永远留在田里——因为勤劳的牲口,永远有人爱惜。”
六、祠慈章
拾遗子在武昌见一官吏厌恶百姓“迷信”,便讲起唐朝故事。
唐高宗时,武昌有个县令叫颜真卿,刚正不阿,却也慈悲为怀。他在任期间,赦免了许多因灾荒偷盗的百姓,还创办“孤儿院”,亲自给孤儿们上课。
有人弹劾他“执法不严”,他说:“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让天灾变成人祸。”
他的“慈惠祠”就建在县衙旁边,百姓们有难处,不去敲县衙的鼓,却去祠堂烧香——因为他们知道,青天大老爷的慈悲,比阎王的生死簿更暖人心。
官吏不服道:“祠堂再多,能顶得上王法?”
拾遗子答:“王法管得了人的行为,管不了人心。颜真卿在百姓心里种了善,百姓就会为他守住善的根。就像那春天的细雨,看着无声无息,却能让整个田野长满庄稼。”
七、祠智章
拾遗子在西安见“李愬祠”庄重古朴,便讲起唐朝故事。
唐宪宗时,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叛乱,却严禁士兵扰民。他说:“打仗是为了让百姓安宁,不是让百姓遭罪。”
进入蔡州后,他亲自探望生病的百姓,还下令:“敢拿百姓一针一线者,斩!”
叛乱平定后,百姓们为他立祠,连老人都颤巍巍地说:“李将军的智,是菩萨心肠里长出来的。”
拾遗子叹道:“李愬的祠堂里,供的不是他的画像,而是他当年用过的木碗——那是他与百姓同吃粗饭的见证。你看那夜空中的星星,最亮的不是最大的,而是离人间最近的。”
八、祠俭章
拾遗子在济南见“曾公祠”朴素无华,便讲起清朝故事。
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虽位极人臣,却生活简朴,衣服上补丁摞补丁,吃饭只有一道荤菜。
他写信给家人:“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百姓们听说后,自发为他立祠,用的都是青砖灰瓦,没有一丝奢华——因为他们知道,曾公喜欢的是“清清淡淡”。
拾遗子对弟子说:“曾国藩的祠堂不显眼,却比金子还贵重。你看那老槐树,夏天能遮阳,冬天能挡雪,百姓不会给它镀金,却会年年给它浇水。”
九、祠烈章
拾遗子在广州见“袁崇焕祠”松柏苍翠,便讲起明朝故事。
袁崇焕驻守宁远时,面对后金大军,写下“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世方英杰”的诗句,率军打退努尔哈赤。
后来他遭崇祯帝猜忌被杀,百姓却记得他的忠义——有人冒死偷出他的头颅,葬在自家院子里,世代守护;有人在宁远城墙上刻下他的名字,历经战火不毁。
清朝乾隆年间,百姓们终于得以公开为他建祠,至今香火不断。
拾遗子叹道:“袁崇焕被冤杀时,百姓以为他的忠烈随血而逝,却不知忠烈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只要有百姓记得,总会再长出新芽。”
十、祠信章
拾遗子在成都见“季汉昭烈庙”香火千年不绝,便讲起三国故事。
刘备入蜀时,曾对百姓承诺“永不加赋”。他虽为帝王,却与百姓同甘共苦:曹操大军压境时,他带着十万百姓逃亡,有人劝他丢弃百姓轻装撤退,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却依然能得到百姓支持,只因刘备当年种下的“信义”还在。
成都的“武侯祠”里,百姓们把刘备、诸葛亮供在一起,说:“没有刘皇叔的信义,哪有诸葛丞相的忠心?”
拾遗子对弟子说:“刘备的江山没保住,百姓的祠堂却保住了。因为比起帝王的宝座,百姓更看重‘说话算数’四个字。就像那老井,不管朝代怎么换,打水的绳子永远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