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子 第81章 宿命篇·甲·命迹经

作者:拾遗士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06-01 21:03:2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一、天谴章

三国年间,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上方谷设下火攻之计。谷内魏军被大火围困,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可谁能料到,突然天降大雨,浇灭了熊熊烈火,魏军得以逃脱。这让诸葛亮仰天长叹,心力交瘁。

拾遗子游历至此,与当地老者闲谈此事。老者感慨道:“孔明先生足智多谋,机关算尽,怎就败给了一场雨?”

拾遗子摇头说:“这并非偶然。孔明逆天而行,强行为蜀汉续命,违背了天下大势。曹魏代汉,乃天数所定,人力岂能扭转?就像那谷中的大火,再猛烈也敌不过上天降下的雨水。人力再强,在天命面前,也不过是蚍蜉撼树。”

老者听后,若有所思。拾遗子接着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人可以努力,可以谋划,但终究无法逃脱天命的安排。”

二、商贾章

清朝末年,上海滩有个叫王福的商人,一心想发大财。他听闻倒卖洋货能赚大钱,便四处借贷,筹集资金,准备大干一场。拾遗子偶然结识了王福,见他满脸焦虑,神色匆忙,便问他缘由。

王福说:“先生有所不知,我正筹备一批洋布生意,若能做成,定能赚个盆满钵满。”拾遗子看了看他,缓缓说道:“你虽有雄心壮志,但这生意怕是难成。”

王福很是不解,追问原因。拾遗子解释道:“如今时局动荡,洋人在上海滩势力错综复杂,你一个外来商人,贸然进入,背后又无靠山,这生意从一开始就注定坎坷。再者,你的财运自有定数,强求不得。”

王福哪里肯信,依旧我行我素。没过多久,他进的洋布被其他洋行打压,价格一跌再跌,最后血本无归,还背上了一身债务。

王福绝望地找到拾遗子,哭诉道:“先生,您说的太准了,我真是悔不当初啊!”拾遗子叹了口气说:“这都是命,每个人的命运轨迹早已注定,不是你努力就能改变的。”

三、科举章

明朝年间,有个叫李生的书生,自幼勤奋好学,一心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他寒窗苦读十余载,每次考试都信心满满,可结果却总是名落孙山。

这一年,李生又一次参加乡试,临行前,他遇到了拾遗子。李生向拾遗子倾诉自己多年的苦闷,希望能得到指点。拾遗子问他:“你如此努力,为何总是失败,可曾想过原因?”

李生摇头说:“学生不知,还望先生赐教。”拾遗子说:“你的学识或许不差,但命运早已注定你与科举无缘。有些人天生就有科举运,而有些人,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如愿。这就像种地,即使你再勤劳,若土地贫瘠,也难有好收成。”

李生听后,满心不甘。但这次考试,他依然没能中举。此后,李生心灰意冷,放弃了科举之路。多年后,李生偶遇拾遗子,感慨道:“先生当年所言极是,我这一辈子,终究是与科举无缘,一切都是命啊!”

四、战乱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有个叫张虎的年轻人,满怀壮志,想要在乱世中闯出一番事业。他投奔了一位军阀,跟着军队四处征战。

有一次,张虎所在的军队在一场战役中陷入重围,死伤惨重。张虎侥幸逃脱,心有余悸。他遇到了拾遗子,便向他诉说自己的经历和迷茫:“先生,我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为何总是如此艰难?难道我注定无法在这乱世中立足?”

拾遗子看着他说:“这天下大乱,是上天注定的劫数。每个人在这劫数中的命运,也早已注定。你想建功立业,想法虽好,但能否成功,并非只靠努力。就像这战场上的士兵,有的能活下来,有的却命丧黄泉,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你若强求不属于自己的命运,只会徒增痛苦。”

张虎听后,陷入沉思。后来,他离开了军队,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不再参与战乱纷争。他明白,自己的命运不在这乱世的战场上,而是另有安排。

五、工匠章

唐朝时期,长安城里有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名叫赵师傅。他擅长打造各种精美的家具,在当地颇有名气。赵师傅有个徒弟,叫小林,也很有天赋,一心想超越师傅。

有一天,小林对赵师傅说:“师傅,我觉得我的手艺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还是比不上您呢?我每天都刻苦练习,难道还不够努力吗?”赵师傅笑而不语,这时,拾遗子路过,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拾遗子对小林说:“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但手艺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努力。你和师傅的命运不同,注定在木工这一行的成就也不同。你师傅有他的天命,而你也有你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像一棵树,有的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只能成为普通的木材,这都是命中注定的。”

小林听后,有些不服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在木工技艺上始终无法达到师傅的高度。这时,他才想起拾遗子的话,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真的是命运使然。

六、医者章

宋朝年间,有个年轻的郎中,名叫陈生。他医术高明,心地善良,经常免费为穷苦百姓看病。有一次,陈生遇到一个身患重病的老人,他用尽了所有的医术,却还是无法治愈老人的病。

陈生十分沮丧,觉得自己愧对“郎中”这个称号。他向拾遗子倾诉自己的苦恼:“先生,我自认为医术不差,为何连一个病人都救不了?我是不是不适合当医生?”

拾遗子安慰他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个老人的寿命已尽,即使是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你能尽力去救治,已经问心无愧了。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自己的宿命,包括生病和死亡。作为医生,你只能尽力去帮助那些有希望治愈的人,但对于命中注定的事情,不要过于自责。”

陈生听后,心中的郁结渐渐解开。他明白了,医者虽能治病,但无法与天命抗衡,只能尽自己的本分。

七、农夫章

春秋时期,有个小村庄,村里有个农夫,叫老周。他勤勤恳恳种地,可每年的收成却总是不好。隔壁村的农夫,同样是种地,却年年丰收。老周十分不解,向拾遗子请教原因。

老周说:“先生,我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天黑了才回家,为什么我的庄稼就是长不好呢?”拾遗子问他:“你有没有想过,这或许不是你不够勤劳的原因?”老周摇头说:“那还能是什么原因呢?”

拾遗子解释道:“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就像人的命运不同。你所在的这块土地,也许天生就不适合种出高产的庄稼,这是命中注定的。你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改变土地的本性。就像有的人出生在富贵之家,有的人出生在贫苦之家,这都是上天的安排,人力无法改变。”

老周听后,虽然有些失落,但也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不再抱怨,而是继续安心种地,只是不再对收成抱有过高的期望。

八、乐师章

元朝时期,有个年轻的乐师,名叫阿明。他擅长弹奏各种乐器,尤其以琵琶最为出色。阿明一心想要在京城的乐坛崭露头角,于是他来到京城,四处表演。

然而,阿明的表演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赏识,他十分困惑和沮丧。一天,他遇到了拾遗子,便向他诉说自己的遭遇:“先生,我自认为我的琵琶弹得不错,为什么就是没有人欣赏呢?难道我真的没有音乐天赋吗?”

拾遗子说:“你的天赋是有的,但能否成名,不仅仅取决于天赋和努力。在这乐坛之中,谁能成名,谁又只能默默无闻,都有各自的命运。就像天上的星星,有的光芒耀眼,有的却黯淡无光,这都是命中注定的。你不必过于执着,也许你的命运不在这京城的乐坛,而是在其他地方。”

阿明听后,半信半疑。后来,他离开了京城,去了其他地方。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的音乐才华也得到了认可和欣赏。这时,他才明白拾遗子所说的命运的含义。

九、武者章

清朝初年,有个年轻的武者,名叫刘刚。他武艺高强,一心想要参加武举,成为一名将军。刘刚日夜苦练,对武举充满了信心。

武举考试那天,刘刚发挥得很好,可最后却没能中举。他十分气愤,觉得其中必有黑幕。他找到拾遗子,诉说自己的不满:“先生,我明明表现得很好,为什么却落榜了?这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搞鬼!”

拾遗子平静地说:“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现象。你的命运或许就不在这里,即使你表现得再好,也无法改变结果。武举的结果,看似是由考官决定,实则是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也许你注定要走另一条路,而不是成为将军。”

刘刚听后,冷静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放弃了武举之路,开始在民间教授武艺,也过得很有意义。他渐渐明白,自己的人生,有着属于自己的宿命。

十、书生章

北宋时期,有两个书生,一个叫张明,一个叫李华。他们是同窗好友,一起读书学习,都梦想着考取功名。

科举考试前,张明日夜苦读,废寝忘食;而李华却相对轻松,时常外出游玩。考试结果出来后,李华高中,张明却名落孙山。张明十分不解,找到拾遗子询问原因:“先生,我比李华努力得多,为什么他能中举,我却不能?这不公平!”

拾遗子说:“科举之路,看似是靠学识和努力,实则命运早已注定。李华命中有科举之运,而你没有。就像两只鸟儿,一只注定能飞向高空,一只注定只能在低空徘徊。你不必过于执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也许你的才华会在其他地方得到展现。”

张明听后,慢慢接受了现实。后来,他不再执着于科举,而是开始著书立说,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人生,有着不同于科举的另一种宿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