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唐章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听闻民间流传“武氏代唐”的谶语,心中忧虑,便召来精通天文历算的李淳风入宫商议。拾遗子彼时在钦天监任职,也随侍在侧。
唐太宗问李淳风:“民间传言,可有应验之理?卿能否算出此‘武氏’究竟是谁?”李淳风闭目凝神,推演许久,缓缓说道:“陛下,臣算出确有此事,但天机不可尽泄,只能告知此人就在陛下身边,三十年后将临朝称制。”唐太宗一听,顿时起了杀心,欲将可疑之人尽数诛杀。
拾遗子见状,上前谏言:“陛下,天命难违。若强行诛杀,恐生变故,且此乃天数注定,即便杀了此人,也会有他人取而代之。”唐太宗虽觉有理,但仍心存疑虑,暗中派人留意朝中姓武之人。
三十年后,武则天果然称帝,改国号为周。李淳风虽算出了大致走向,却无法改变这既定的命运,而拾遗子明白,一切都是注定,人们妄图精准预测未来,不过是徒劳,因为预测的结果和无法预测的结局,本就是宿命的一部分。
二、卜卦章
春秋时期,某小国国君听闻邻国准备攻打自己,心中惶恐,便找来国内最有名的占卜师卜算吉凶。拾遗子恰巧游历至此,也被请入宫中。
占卜师摆好龟甲,点燃艾草,仔细观察龟甲上的裂纹,脸色凝重地说:“国君,此卦大凶,邻国来势汹汹,我军怕是难以抵挡。”国君一听,顿时慌了神,忙问:“那该如何是好?”
拾遗子走上前说道:“国君,占卜之术虽能窥见一二,但命运并非完全由卦象决定。即便卦象显示大凶,我们也可整军备战,说不定能扭转局势。”国君将信将疑,一边派人加强防御,一边又四处寻求结盟。
待到邻国军队兵临城下,本以为胜券在握,却不料小国军民团结一心,加上有新结盟的友军相助,竟打退了邻国的进攻。占卜师的预测并未成真,拾遗子感慨,人们总想通过占卜预知未来,可未来的走向,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任何试图改变或准确预测的行为,都是宿命的一环。
三、解梦章
东汉末年,一位将军在出征前夜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浑身浴血,手中兵器断裂。他心中不安,便找来解梦师解梦。拾遗子当时正在将军府中做客,也参与了这场讨论。
解梦师皱着眉头说:“将军,此梦不祥,预示着此次出征恐有血光之灾,兵器断裂更是大凶之兆,依我看,此次出征还是取消为好。”将军听后,面露犹豫之色。
拾遗子却说道:“将军,梦不过是心中所想的一种虚幻呈现,未必能真实反映未来。况且,若因一个梦就放弃出征,不仅会影响军心,也可能错失战机。”将军觉得拾遗子说得有理,决定按原计划出征。
在战场上,将军奋勇杀敌,虽然身上受了些伤,但最终大获全胜。兵器虽在战斗中出现了裂痕,却并未完全断裂。解梦师的预测与现实大相径庭,拾遗子深知,人们对梦境的解读和对未来的担忧,都逃不过宿命的安排,一切自有定数。
四、星象章
三国时期,诸葛亮夜观星象,发现将星黯淡,料定有大将陨落。他担心是蜀军中有重要将领出事,便召集众将商议。拾遗子作为随军谋士,也在一旁。
诸葛亮说道:“诸位,我观星象,有不祥之兆,近日务必小心行事。”众将听后,皆严阵以待。其中一位年轻将领不以为然,觉得星象之说太过玄乎。
拾遗子提醒道:“将军,军师精通天文,星象之学自有其道理,不可轻视。”然而,这位年轻将领并未放在心上。在一次战斗中,他因轻敌冒进,陷入敌军埋伏,不幸身亡。
诸葛亮虽通过星象预测到了危险,却无法改变这一结局。拾遗子明白,星象能让人们有所警觉,却不能改变注定的命运,试图通过星象精准把握未来,终究是一场空。
五、预言章
北宋年间,京城来了一位自称能预知未来的预言家,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求问。拾遗子听闻后,也去一探究竟。
一位书生问预言家:“先生,我今年科举能否高中?”预言家端详了书生一会儿,说道:“你印堂发亮,此次科举必能高中。”书生大喜,信心满满地去参加科举。
拾遗子却对书生说:“科举成败,自有定数,不可全信预言家之言。即便他说你能高中,也不代表结果就一定如此。”书生并未把拾遗子的话放在心上。
放榜之日,书生名落孙山。他气愤地去找预言家理论,预言家却推脱说:“此乃天机变动,非我所能完全掌控。”拾遗子感叹,人们迷信预言家,妄图借此知晓未来,可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本就是命运的一部分。
六、相面章
清朝末年,一位富商请了一位著名的相面先生为自己和家人看相。拾遗子路过此地,被富商邀请一同听听相面先生的论断。
相面先生看了富商的面相,说道:“老爷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日后必定财运亨通,福泽深厚。”又看了富商的儿子,说:“公子面相清秀,将来必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富商听后十分高兴。
拾遗子却说道:“相面之说,不过是根据外貌进行的一种推测,命运的轨迹哪能仅凭面相就确定呢?”富商并未在意。后来,时局动荡,富商的生意遭遇变故,家道中落。而他的儿子多次参加科举,都未能中举。
相面先生的预测没有成真,拾遗子深知,人们想通过相面窥探未来,却不知一切早已注定,预测的不准,也是命中注定。
七、占梦章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一位军阀做了个梦,梦见自己骑着白马驰骋疆场,身后跟着千军万马。他找来占梦师解梦,拾遗子当时在军阀的幕僚中任职。
占梦师说:“大帅,此梦大吉,预示着您将在战场上大获全胜,威名远扬。”军阀听后,信心大增,立刻整顿军队,准备与另一股势力开战。
拾遗子劝说道:“大帅,梦境虽有寓意,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可仅凭一个梦就盲目乐观。”军阀却听不进去,执意出兵。
在战斗中,军阀的军队遭遇埋伏,损失惨重。他骑着白马仓皇逃窜,与梦中的情景截然不同。占梦师的预测成了泡影,拾遗子明白,人们对梦境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幻想,都无法改变早已注定的命运。
八、测字章
明朝时期,一位学子进京赶考,路过一个测字摊,便想测个字问问自己的考试运势。他随手写了个“中”字,测字先生端详片刻,说道:“公子,你看这‘中’字,上下对称,中间一竖直通,此次考试必定高中。”
学子满心欢喜,拾遗子恰好在旁,说道:“测字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考试能否高中,取决于你的学识和临场发挥,不可全信测字之说。”学子并未在意。
考试结束后,学子因发挥失常,未能考中。测字先生的预测没有应验,拾遗子感慨,人们试图通过测字来预知未来,可未来的不可捉摸,本就是宿命的安排。
九、风水章
元朝年间,一位财主为了让家族兴旺,请来风水先生为自家挑选墓地和住宅。风水先生经过一番勘察,选了一块风水宝地,说此地能让财主家族世代富贵。
拾遗子得知后,对财主说:“风水之说,虽有其理,但家族的兴衰,并非全由风水决定,还是要靠子孙后代的努力和德行。”财主不听,依旧按照风水先生的建议修建住宅和墓地。
后来,财主的儿子染上恶习,挥霍家财,很快就败光了家业。风水先生的保证成了空话,拾遗子明白,人们想借助风水改变命运、预测未来,却不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强求不得。
十、石刻章
周朝时期,有人在山中发现一块刻有预言的石刻,上面写着“某年某月,将有大旱,民不聊生”。消息传开,百姓们人心惶惶,纷纷向官府报告。
官员找来拾遗子商议对策,同时也想验证预言的真假。拾遗子说:“这石刻上的预言不知从何而来,真假难辨,我们不能因一则预言就乱了阵脚,还是要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
然而,百姓们却对此深信不疑,开始大量储备粮食。到了预言中的时间,并没有出现大旱,反而风调雨顺。预言石刻的内容没有应验,拾遗子感叹,人们总是容易被所谓的预言左右,妄图借此预知未来,可未来的不可预测,本就是既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