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异世录 第37章 丽水汗散阿月功

作者:孑然一蓑烟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17:00:55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樱桃树的新叶刚展成巴掌大时,丽水峡谷的暑气就像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地压下来。金沙江水涨得漫过了江湾的青石板,浪头卷着上游冲来的绿萍,在云纹锦晾晒的竹架下打个旋,又匆匆往东去。阿晚新织的云纹锦刚挂上竹架,就被江雾打湿了边角,澜沧江的浪纹洇开了些,倒像是和金沙江的沙纹真缠在了一起。

最先察觉不对劲的是放排的后生。石落部的阿果赶早放木排下江,回来时总说江面上飘着些怪味,像腐草混着生腥气。“前几日还看见三头水牛在江湾泡澡,今早去看,只剩一头趴在浅滩上,毛都擀毡了。“他蹲在樱桃树下削木桨,刀刃上的反光晃得人眼晕,“唤它也不动,像是被抽了骨头。“

玉罕的银镯那天响得格外急。她拄着竹杖去江湾看时,那头水牛已经站不起来了,眼皮耷拉着,嘴角挂着白沫,背上的毛成片脱落,露出的皮肤上布满了铜钱大的红疹。“怕是染了'痘鬼'。“她用竹杖拨开牛耳,耳后也生了同样的疹子,银镯在晨光里泛出冷光,“我年轻时在叶榆泽见过,那年泽边的芦苇丛里,三天就倒了十七口人。“

这话像块冰投入滚油,在各族聚居的木楼间炸开了。先是黑肤子族群的两个孩子发起高烧,脸蛋烧得通红,身上冒出细密的红点,哭起来声音细得像蚊蚋。接着是滇人阿婶家的婴儿,吃奶时总往外吐奶,额头上的红疹连成了片。到了第七天,昆弥部的老阿爷在夜里没了声息,家人发现时,他蜷在毡毯里,身上的疹子已经溃成了脓疱,空气中飘着股腐坏的甜腥味。

恐慌像江雾一样弥漫开来。黎落寨的人开始往门上挂艾草,黑肤子族群把竹棚挪到了离江更远的坡地,连平时最相熟的邻里,见了面也隔着三步远说话。石落部的铜匠阿禾打铜器时,锤子总往偏处落,铜屑溅在他手背上,和冒出的红疹混在一起。“阿晚,要不把孩子们送到山上去?“他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听着远处断续的咳嗽声,“山里的老林子里,痘鬼钻不进去。“

阿晚正用艾草煮水给孩子们擦身,铜盆里的水泛着绿沫,热气熏得她眼角发红。“山那边的瘴气更重。“她拧干布巾,轻轻按在丫丫滚烫的额头上,这孩子是黑肤子汉子的小女儿,上次鱼汤宴后总爱缠着她学织锦,“玉罕阿娘说,躲是躲不过的,得找法子治。“

合魂坛周围的石缝里,新绿已经爬得老高,却没人再有心思细看。各族的老人聚在樱桃树下,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一张张愁苦的脸。黑肤子的老阿妈用泽边的红蓼秆在地上画水纹:“老法子是用泽底的淤泥糊身子,可去年泽水咸了,淤泥里长了白毛,怕是没用了。“滇人老阿爹掏出个布包,里面是黎落寨的草药,叶子已经蔫了:“这是'败毒草',煎水喝了能退些烧,可挡不住疹子往外冒。“

阿月就是在这时站出来的。她是玉罕的远房侄女,平时总在合魂坛边捣药,说话细声细气的,辫子上总系着根药草绳。此刻她手里攥着块老树皮,树皮上刻着歪歪扭扭的字,是她祖母生前留下的。“祖母说,当年叶榆泽闹痘疫,是用水牛身上的脓疮汁煮水喝好的。“她的声音发颤,却异常清晰,“她说痘鬼怕'以毒攻毒',让脓水带着邪祟从汗里走。“

话音刚落,石落部的阿叔就把铜刀往地上一顿:“胡闹!那脓水腥得能呛死人,喝下去还不把五脏六腑都烂掉?“黑肤子汉子也皱起眉,帽檐的铜片晃得厉害:“阿月姑娘,孩子们本就烧得糊涂,再灌那东西......“

阿月的脸白了,却把树皮往众人面前递了递:“祖母刻的字不会错。她说那年泽里的水牛死了大半,最后活下来的,都是身上长了脓疮的。她偷偷刮了牛身上的脓,混着温泉水煮开,逼着家里人喝,喝下去浑身出大汗,汗珠子里都带着血丝,可汗一落,疹子就消了。“

玉罕的银镯在竹杖上磕了三下,众人都静了。她接过树皮,用枯瘦的手指摸着那些刻痕,半晌才开口:“阿月的祖母是叶榆泽有名的'活菩萨',当年我被抢亲时染了风寒,还是她用草药救的。“她望向江湾那头,那头病水牛还趴在浅滩上,“只是这法子太险,得有人先试试。“

没人说话。铜锅里的败毒草还在咕嘟冒泡,药味飘在闷热的空气里,带着股说不出的苦涩。阿禾忽然站起身,腰间的铜铃叮当作响:“我来试。“他往江湾走,步子迈得很稳,“我身强力壮,就算不中用,也能给大伙探探路。“

“我儿子也喝。“黑肤子汉子突然开口,帽顶的红绒球抖了抖,“他烧得直说胡话,与其等着,不如信阿月姑娘一次。“

阿月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跟着阿禾往江湾去,路过竹架时,新织的云纹锦被风吹得猎猎响,澜沧江的浪纹和金沙江的沙纹在锦面上起伏,像两条紧紧缠绕的臂弯。

病水牛已经没了气息,身上的脓疮破了,黄白色的脓水顺着毛往下淌,滴在江滩上,洇出一个个小坑。阿禾咬着牙,用阿月递来的骨刀刮下些脓汁,装进陶罐里。黑肤子汉子打来江湾的活水,阿月往罐里扔了把败毒草,就在火塘上煮起来。

铜锅里的水很快冒了泡,脓汁在沸水里翻滚,散发出一股难以形容的腥气,比江雾里的腐草味还要冲。围观的人都往后退,有人用袖子捂住嘴,有人偷偷抹眼泪。阿禾接过阿月递来的木碗,碗沿还带着药草香,他看了看黑肤子汉子怀里烧得迷迷糊糊的孩子,仰头就把药汁灌了下去。

药汁刚入喉,他就剧烈地咳嗽起来,脸涨得通红,像是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阿晚赶紧递过樱桃酒,他却摆摆手,只是蹲在地上喘气,额头上很快冒出了汗。“热......“他喃喃道,解开腰间的铜佩,“浑身像着了火。“

不到半个时辰,阿禾的胳膊上就冒出了新的疹子,比之前的更红更肿,很快连成了片。他开始发抖,牙齿咬得咯咯响,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把胸前的衣襟都打湿了。“让他躺到毡毯上去。“玉罕指挥着后生们,银镯在慌乱中撞出急促的响,“烧热水,多备些干净布巾。“

黑肤子汉子抱着孩子,看着阿禾痛苦的模样,帽檐的铜片都在抖。阿月把第二碗药汁递过来时,他闭了闭眼,把药汁一点点喂进孩子嘴里。小家伙咳得厉害,药汁洒了大半,他却执拗地接着喂,指缝里漏出的药汁滴在衣襟上,很快晕成了深色的斑。

那天下午,合魂坛周围的木楼里都响起了咳嗽声。阿月和玉罕带着女人们穿梭在各族的棚屋间,铜碗里的药汁一碗碗送进去,又一碗碗空出来。石落部的阿婶把攒了半年的红糖拿出来,往药汁里掺了些,说能压些腥气;滇人姑娘们烧了滚烫的热水,每隔半个时辰就给病人擦一次身;黑肤子的老阿妈则用泽里的红蓼秆编了些小玩意,挂在孩子们的床头,说能吓走痘鬼。

阿晚守在阿禾身边,他已经烧得说胡话了,嘴里念叨着要给她打新的铜盆,要在樱桃树下再栽棵滇地的稻禾。她把他汗湿的头发往耳后捋,忽然发现他后颈的疹子顶端已经开始发白,像要冒出脓来。“玉罕阿娘,您看!“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又藏着点希望。

玉罕摸了摸阿禾的额头,又看了看他颈后的疹子,银镯轻轻敲了敲竹杖:“是好事,脓出来了,邪祟就快被逼走了。“她转身往黑肤子的竹棚走,那里传来孩子的哭闹声,“去看看那小家伙。“

小家伙也在出汗,小脸红扑扑的,却不再像之前那样蔫蔫的,小手还抓着黑肤子汉子的衣角。他的疹子也起了脓头,像沾了些米粒。“阿月姑娘说的是真的!“汉子的声音带着哽咽,从怀里掏出个竹哨,吹了声清亮的调子,“泽里的孩子们,都来喝药!“

江湾的风突然变得凉爽起来,带着樱桃树的清香。阿月坐在合魂坛边,看着石缝里的新绿,忽然想起祖母说过的话:“万物相生相克,邪祟再凶,也怕活物身上的阳气。“她低头看自己的手,手上还沾着药汁的腥气,可刚才给孩子喂药时,小家伙攥着她的手指,说比泽里的温泉还暖。

夜幕降临时,病水牛的尸体被抬到了江湾下游埋了。阿禾开始退烧,汗也收了些,只是浑身没力气,阿晚喂他喝了点米汤,他就能睁着眼睛看她织锦了。黑肤子的小家伙已经能坐起来,指着竹棚外的星星,说那是泽里的鱼群化成的。

第二日清晨,最先醒来的是石落部的公鸡。啼鸣声穿过薄雾,把沉睡的峡谷叫醒。阿月推开棚门,看见各族的人都从屋里走出来,虽然脸色还有些苍白,眼里却有了光。有人互相打着招呼,有人往江里扔着石子,像是要把这场劫难随波送走。

阿禾扶着墙站在樱桃树下,身上的疹子已经结痂,像落了层干皮。他看见黑肤子汉子走过来,手里捧着个铜盆,盆里盛着些银亮的小鱼。“这是今早刚打的回江鱼,“汉子的帽檐沾着露水,“给阿月姑娘和大伙补补身子。“

江面上的云纹锦还在竹架上晾着,被晨风吹得轻轻晃。阳光照在锦面上,澜沧江的浪纹和金沙江的沙纹交缠处,竟泛出淡淡的金光,像极了昨夜孩子们出的汗,带着点咸,却也带着新生的暖。

合魂坛边,阿月正把新采的草药晾在石台上。玉罕走过来,把个银镯子套在她腕上,镯子上刻着江神纹,和自己的那只一模一样。“祖母说对了,“阿月轻声道,看着石缝里的新绿又长高了些,“原来最厉害的药,是大伙肯信彼此的心。“

江湾的水响得格外欢,像是在应和她的话。远处传来铜匠铺的叮当声,是阿禾在给孩子们打新的长命锁,锁上刻着水藤薯和青稞穗,缠在一起,像极了丽水峡谷里,那些终于融成一股的血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