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系统上线的日子终于提上了议程。
项目组从上到下都在加速推进每一个细节,甚至连最边缘的数据同步模块都经历了不下十轮的交叉审校。苏黎和沈砚舟几乎每天都在各类会议之间穿梭,一边要应对技术侧的突发bug,一边还要处理外部战略合作商的谈判与反馈。这样的节奏,比起当年初创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他们却不再慌乱。
那是一种来自经历之后的从容,是在风暴中仍能把控方向的镇定,是在一次次被质疑后仍敢坚定向前的底气。
“我从没见过你这么安静。”会议结束后,苏黎走进茶水间时,发现沈砚舟正靠着窗沿喝水,看起来沉静得像一尊雕塑。
“我在想上线那天我们要不要去现场。”他抬头看她,目光清明,“以往每次上线我都不喜欢出现,总觉得应该把舞台让给年轻人。但这次,我想去。”
“我们一起去。”苏黎毫不犹豫地应声,“这不仅是我们的技术,也是我们的人生。”
“我怕你在现场哭。”他半是玩笑。
“你先别哭就行。”她笑。
上线前一周,集团决定将发布会设在城市东部的人工智能展示中心,并特别安排了一场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体验活动。那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允许用户现场体验“共情星”系统的新一代共情反馈模式,并当场提供意见建议。
活动当天,天刚亮,苏黎和沈砚舟便穿上统一设计的灰白配色项目制服,搭车赶往现场。清晨的风还带着些许寒意,苏黎将围巾裹紧了些,沈砚舟看见后默默将热水杯递给她。
展示中心早已灯火通明,布景、设备、技术人员全部就位,媒体记者三十多家,志愿体验者百余人,连主办方都没料到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九点整,发布会正式开始。
主持人简短介绍过项目背景后,便邀请两位核心技术负责人登台发言。沈砚舟看向苏黎,她微微点头,两人一同走上舞台中央。
台下闪光灯连成一片。
沈砚舟开口的声音很稳:“大家好,我是‘共情星’系统技术主导沈砚舟。今天能站在这里,不只是为了一项技术的公开,更是代表一群曾经在困境中坚持过、怀疑过、但最终选择继续努力的人。”
“我们希望,这项系统,不仅是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桥梁,更是人与人之间更好理解、理解之后愿意靠近的桥梁。”
“我们不能改变每个人的过去,但我们可以努力为彼此创造更柔软的现在和未来。”
发言结束后,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苏黎接过话筒,语速比往常稍慢,但句句沉稳:“在‘共情星’的整个开发过程中,我们团队做了一个艰难却重要的决定——我们不为了提升所谓的‘用户粘性’而选择迎合,也不将情绪模型当作商业化的操控工具。我们坚持让系统尊重个体的边界,在理解中学会退让,而不是干涉。”
“这是我们与技术之间达成的共识,更是我们与每一位用户之间的承诺。”
舞台灯光下,她的眼神坚定,语调柔软却有力。
沈砚舟看着她,那一瞬间,他仿佛又回到十几年前,在实验楼破旧的会议室里,第一次见到她站在投影前介绍她所设想的“情绪响应波动模型”时的模样。
那个敢于挑战传统、始终走在锋利之上的女孩,如今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依然是当年那个她。
只是此刻,她不再孤独。
体验环节正式开始后,沈砚舟站在后台操作区观察整套系统的实时反馈曲线。苏黎则负责接待前来体验的嘉宾与媒体代表,为他们逐一讲解系统的感应逻辑与个性化共情调节机制。
前半场进行得极为顺利。
但中途,有一位年长的用户体验者提出质疑:“你们的系统是不是会在无形中引导人的情绪?比如当我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它是不是会尝试让我的话语变得更正面?这是干预,不是理解。”
苏黎听后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微笑着回应:“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确实设定了反馈优化机制,但绝不会对话语内容进行方向性引导。系统所做的,只是提供多种可能的共鸣路径。比如你说‘我今天心情不好’,系统可能回应你‘是因为工作压力还是其他原因?’这不是干预,而是邀请你更多表达自己,从而减轻情绪负担。”
老人点了点头:“那我明白了。”
结束体验后,这位用户甚至主动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愿意参与接下来的功能反馈和模型测试。
沈砚舟在后台看着那一幕,突然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当技术不再是高冷的黑箱,而是可以被触摸、被理解、被信任的工具时,它就拥有了真正的意义。
发布会结束后,天边已泛起淡淡的橘色光晕。
苏黎摘下胸前的工牌,转头对沈砚舟笑道:“结束了。”
他伸手替她将肩上的灰絮拂去:“不,才刚刚开始。”
离开展示中心时,街道上已是车流涌动。
苏黎靠在副驾驶的座椅上,闭目养神。她这一整天几乎没怎么休息,从技术答疑到用户讲解,再到媒体访谈,情绪始终紧绷。此刻终于松懈下来,反倒有些昏沉。
沈砚舟开着车,时不时侧头看她一眼。
“累了就睡一会儿,到家我叫你。”
“嗯。”她轻声应着,却没有真睡。
窗外的阳光越过高楼的缝隙洒进车窗,像一条柔软的金线,斜斜地落在她的肩头。沈砚舟看着那道光,有一瞬间出神。
如果说重生是命运赠予他的第二次机会,那他最庆幸的不是预知了哪些风暴,而是他终于学会了,在风暴之后依旧能够握住那个最重要的人。
回到老宅时,天色微暗。
苏黎下车时脚步有些踉跄,沈砚舟赶紧扶住她。
“是不是低血糖?我煮点甜粥。”
“好。”
她窝进沙发,裹着薄毯,手里抱着一个热水袋。
厨房里飘出米香的同时,手机响了一下,是项目组的年轻成员发来的照片——
一张合照,所有参与三期系统开发的成员在展示中心前合影,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与喜悦。照片正中央,是他们两人,肩并肩,微笑着站在一起。
苏黎看着照片,嘴角缓缓扬起。
过了几分钟,沈砚舟端着粥走出来,放在她面前。
“加了红枣、桂圆,还有你最爱的小糯米丸。”
她舀了一口,甜得刚刚好。
“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该休息一下。”她抬眼看他,“趁这段时间比较空。”
“你是说,放个假?”
“嗯。”
“去哪?”
“先回一趟海城吧。”
沈砚舟微怔,随后点头:“好。”
他们已经很多年没回去那个城市了。
那是他们初次相识的地方,也是很多故事开始的地方。
如果说这一生是一段漫长的旅途,那那里,便是最初的起点。
决定之后,第二天一早,两人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订了高铁票,踏上前往海城的路。
窗外风景一路向后退,像一幕幕闪回的旧画面。
苏黎靠在窗边,望着远处的海岸线逐渐显现。
她忽然想到很多年前那封被自己忘记的邮件里曾写过:“愿未来的我们,不被过去困住,不为现实束缚,也不因未知而退缩。”
而现在,她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做到了。
海城的三月尚未褪尽寒意,空气中带着隐约的潮湿和咸腥,风拂过耳边,仿佛仍是当年那个少年奔跑在校园里的午后。
下车时,苏黎背着双肩包,长发披在肩上,衣摆被风吹得微微扬起。沈砚舟站在她身边,眼神温柔。
“这里还是老样子。”她轻声说。
“也许我们变了。”他笑。
他们沿着熟悉的街巷一路往老校区方向走去。那些斑驳的教学楼、裂纹交错的篮球场,还有那家依旧营业的“老李烧烤摊”,都像时间留下的刻痕,一点不曾被磨平。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吗?”
“图书馆三楼,自习室门口。你问我有没有带黑色墨水笔。”他回答得毫不迟疑。
“其实我有,只是那天刚好想和你说句话。”她笑。
沈砚舟愣住,随即失笑:“你套路比我还深。”
“那你后悔吗?”
“当然不。”他一字一句道,“我庆幸,每一次与你相遇。”
他们在校园里走了许久,直到黄昏。
夕阳洒在湖面上,粼粼波光像极了那些年年少的梦想与悸动。
两人坐在长椅上,看着学生们打球、嬉闹、争论论文,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
苏黎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沈砚舟。
“你还记得这个吗?”
他打开一看,是那支当年她借墨水笔后还给他的那支笔。
笔身已经磨损严重,原本的铭刻也有些模糊,但依稀能看出“砚舟”二字。
“你一直留着?”
“我连它掉过的笔帽都没丢。”她笑,“其实每次你离开我都以为自己可以忘记,但每次看到它,我都知道,有些人一旦刻进心里,就永远不会褪色。”
沈砚舟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彼此的指缝交融。
那一刻,没有誓言,没有承诺,只有无声的陪伴与坚定。
夜色降临,湖面倒映着天边最后一抹残光。
他们静静坐着,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过了许久,沈砚舟低声道:“黎黎,等这次系统稳定上线后,我们重新办一次婚礼吧。”
苏黎睁大眼看他,没说话。
他转身看着她:“不是补偿,不是重新开始,只是因为我想用一个更完整的仪式,告诉所有人——这一次,我们不再错过。”
她点头,眼眶泛红:“好。”